二 乘一战“天佑”之机,扩张在华利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主要国家都被卷入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认为这是“腾飞”于东亚的好机会,外相加藤高明说:“一、可以应英国的要求,出于同盟友谊参战;二、帝国可以利用此机会扫除德国在东洋的根据地,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从以上两点看,是参战的好机会。”[10]日本政府、军部都一致认为欧洲大战对日本来说是“千载一遇”的好机会。8月10日,元老井上馨向首相大隈重信建议:“这次欧洲大战,对于日本的国运发展来说,是大正新时代之天佑。在大战期间,日本要进一步加强与英、法、俄三国的团结,以确立日本在东洋的利权。”[11]日本决定借英日同盟名义参战,扩张日本在东亚的权益,提高在远东的影响力。参谋本部第二部长福田雅太郎少将拟定了《日支协约案要纲》,以大战需要日中共同防卫为名,提出“满蒙自治”、中国利权不得让与他国、中国向外国借款需经日本同意等要求。[12]参谋次长明石元二郎中将更直接提出了“满蒙合并”的方针,后来日本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就是这个方案的具体化。
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9月,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先后占领济南、青岛,控制了胶济铁路西段等德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10月,日本海军占领赤道以北德属太平洋上的诸岛屿。日本参战的目的,就是要独占在中国的利权,解决“满蒙”等“悬案”。因此,在欧洲战事正酣之时的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共5号21款,[13]核心是要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东蒙”的独占权、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等,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绝对保密。1月下旬,“二十一条”的消息被报道出来,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全国掀起了反日运动,提出抵制日货、救国储蓄等口号。袁世凯最终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于5月9日答应了“二十一条”中第1~4号的内容。5月25日,袁世凯与日本在“二十一条”的基础上,正式签订了《民四条约》。日本通过“二十一条”及《民四条约》,取得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并使山东与辽东半岛形成掎角之势,便利了其进一步向长江流域扩张。此后,日本又通过在中国设立交通金融机构、实施政治借款、产业投资等扩大在华利益。1919年日本对华投资为14.39亿日元,比战前增长近2倍;对华贸易总额达11.424亿日元,[14]比战前增长2.6倍。而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更加扩大。1916年起,日本对东北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1919年对东北贸易额达到1.6379亿海关两,比1913年增加了3倍,[15]大有独占中国之势。通过对华经济侵略,日本财政收入增加,国力提高,于1915年从战前的债务国一举变为债权国。
日本乘一战之机迅速向中国扩张,引起美国等西方列强的警觉。1916年12月,外相本野一郎提出对华方针意见书,特别提示日本政府,在中国“要尽力与列国保持协调,同时逐渐使列国承认我国的优越地位”。[16]大战进行中,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帝国政府在战争中应执行之外交方针》,通过外交努力,获得了列强对日本山东权益的谅解。由于列强忙于欧战,无精力顾及远东,对日本在东亚的大举扩张,采取了暂时容忍的态度。1917年11月,日美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日本承认美国对中国的“门口开放”政策,承认美国有“机会均等”权利,美国则承认日本在中国有“特殊利益”。美日两国拿中国的主权做交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慨,中国政府也不予承认。为阻止日本对中国的金融、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控制,1919年5月,美国还提议建立美、日、英、法四国对华借款团,迫使日本停止一战期间的对华政治借款,美国借机插足中国,阻止日本独占中国利益。
1918年1月,在大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一战造成3000万人的伤亡,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了重建“和平”,列强计划召开和会。日本作为参战国准备参加和平会议。为了在法理上取得列强对日本一战期间扩张的承认,日本政府反复讨论参会目标、提案。1919年1月18日,日本内阁通过《关于与日本单独利害相关讲和条件案》,提出将德国在赤道以北太平洋诸岛屿的权利让给日本,“德国根据条约及依其他惯例取得的山东省的领土领水租借、铁道、矿山等一切权利、特权,以及与上述权利、特权的山东省以外的一切权利、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德国将青岛济南间铁道及其一切支线、属于铁道所经营的矿山及附属于铁道和矿山的其他一切权利、特权及财产,转让给日本”。[17]显然,日本参加和会的最主要目的,是取得德国在山东和太平洋诸岛的权益。日本认为它要求这些权益是正当的,因为日本靠自己的武力将德国势力从山东驱逐出去,取代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理所当然。[18]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目的在于收回德国在中国的权益。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将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等要求,中国代表则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战前德国侵占的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等要求。中日在山东问题上针锋相对。当时,日本为提高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以有色人种的代表自居,提出了废除种族歧视的提案。而欧美各国视有色人种低人一等,日本的盟友英国也对黄种人持有优越感,因此日本的提案遭到西方各国的强烈反对。日本最关注的是山东利益,它决定丢卒保车,将废除种族歧视提案搁置起来。美、英、法等国正在酝酿成立国际联盟,日本代表声言若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在和约上签字,也不参加国际联盟。为了拉住日本,英、法表示支持日本关于山东的要求,美国也因担心日本不参加国际联盟而向日本让步。列强最终在山东问题上满足了日本的要求。列强无视中国收回主权的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日本没有取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法理”依据,巴黎和会也未来得及构建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