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等虚实
凡看病要审元气虚实,实者不药自愈,虚者即当服药,灸关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温平药,亦难取效,淹1延时日,渐成大病。(温平之药,近世所尚,旁人称其稳当,医士习于两岐2。及至变成大病,惶急错投,误而又误。总由识见不真,遂尔因循贻害。)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有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之别。平气者,邪气与元气相等,正可敌邪,只以温平药调理,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微虚者,邪气旺,正气不能敌之,须服辛温散邪之药,当补助元气,使邪气易伏3,宜荜澄茄散、全真丹、来复丹、理中丸、姜附汤之类是也。甚虚者,元气大衰,则成大病,须用辛热之药,厚味之剂,大助元阳,不暇攻病也。《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车之类是也。将脱者,元气将脱也,尚有丝毫元气未尽,惟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灸气海、丹田4、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伤寒必诊太溪、冲阳,二脉者,即脾肾根本之脉也。此脉若存,则人不死,故尚可灸,内服保元丹、独骸大丹、保命延寿丹,或可保其性命。(单顾脾肾,乃先生学力大有根柢1之论。盖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本,资生资始,莫不由兹,故病虽甚,而二脉中有一脉未散,扶之尚可延生。)若已脱,则真气已离,脉无胃气,虽灸千壮,亦无用矣。(此五种证,当于平时细心探讨,自然随机应变不致差讹。近世之医多尚寒凉,专行克伐,致使平气变虚,虚证变脱,及至三焦失运,神气改常,出入道乖2,升降机息,而犹执邪气未尽,火热未除之说,朝凉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1 淹:滞,久留。
2 岐:通“歧”。
3 伏:屈服。
4 丹田:为针灸穴位名,腹部脐下的气海、关元、阴交、石门四个穴位都别称“丹田”。
1 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
2 乖:不顺,不和谐。
[提要]
本段主要阐述五种虚证的分类及治疗。
[白话解]
大凡看病都要审察患者元气的虚实,元气充实者不用服药自己就会痊愈,元气虚弱者则应立即服药、艾灸关元穴以保全性命。此时如果使用温和平缓的药物,则难以取得疗效,只能拖延一段时间,逐渐发展成危重病证。(温和平缓的药物,近世比较流行,旁观者说这种用药方式比较稳妥,医者也习惯于使用温和平缓的药物。等到病情危重之时,医者慌乱地开错药方,一再地延误病情。这都是由于医者学识没有到位,于是循规蹈矩一直祸害性命。)虚证有多种表现,根据程度不同,大致分为五种,有平和之气、稍微虚弱、非常虚弱、将要虚脱、已经虚脱之分。平和之气的患者,邪气与正气势均力敌,正气可以抵御邪气,只需使用温和平缓的药物调理,如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八物汤这一类,慢慢就能痊愈。稍微虚弱的患者,邪气偏盛,正气不足以敌邪,必须服用辛温散邪的药物,如荜澄茄散、全真丹、来复丹、理中丸、姜附汤这一类,以补助元气,使邪气容易祛除。非常虚弱的患者,元气衰弱就会发展成危重病证,必须用辛热药物,药力醇厚的方剂,大补元阳,来不及攻邪治病。《黄帝内经》说,形体不足的,当用温药以补阳气;阴精不足的,当用厚味以填阴精,也就是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车这一类。元气将要虚脱的患者,仅剩丝毫元气没有耗尽,双手寸、关、尺六脉还有一点生机,命悬一线,生死关头,这时候不是一般药物能挽救的,必须艾灸气海、阴交、石门、关元穴各三百壮,固摄脾肾之气。脾脏为五脏气血生化之本,肾脏为一身之气的根源。所以,患伤寒病必须按诊太溪、冲阳二脉,此二脉是代表脾肾的根本之脉。此二脉如果存在生机,人就不会死亡,还可以使用艾灸之法,内服保元丹、独骸大丹、保命延寿丹,或许可以保全性命。(仅仅强调脾肾,说明先生的学识很有一番基础。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人体生化的始源,都是源于脾肾。所以,即使患者生病很严重,只要二脉中有一脉没有离散,用药扶持就可以延长性命。)如果患者已经虚脱,那么真元之气已经离散,脉象没有生机,即使艾灸上千壮,也没有用处。(这五种病证,应当在平时仔细地研究探讨,遇到患者时就会灵活运用不至于出现差错。近代医家大多崇尚寒凉药物,专门使用攻伐的方法,导致人体原本的平和之气变得虚弱,虚弱进一步发展成虚脱,等到三焦运化失常,神气不循常道,气机出入不畅,升降运动停止,却还认为是邪气未除,内有火热的原因,早晚使用寒凉攻伐,直至病人死亡,真是让人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