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缓急
夫病有浅深,治有缓急。(体认1病情,而用药缓急合当,乃医家第一要着。)若急病而用缓药,是养杀人也。缓病而用急药,是逼杀人也。庸医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当用何药,概以温平试之。若缓病尚可,设遇大病则为误不小,故名养杀人。若缓病投以急药,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则变生,所谓逼杀人也。(二者之误,今世医家比比。胆怯者蹈养杀之弊,心粗者逞逼杀之害。医本生人,乃为杀薮2,悲哉!)
1 体认:体察、认识。
2 薮(sǒu):指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此处引申为渊源、本源。
余观京师名医吕实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温平药调治,及至危笃,方议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迟,脏气败绝,虽灵丹妙药,无能为矣。余亲见彼治一伤寒,第五日,昏睡谵语,六脉洪大,以为胃中有热,以承气下之,四更即死矣。六脉之大,非洪也,乃阳气将脱,故见此耳。治以下药,更虚其阴,则阳无所附而死速矣。若先于脐下灸三百壮,固住脾肾之气;内服保元丹、敛阳丹,饮姜附汤,过三日,自然汗出而愈。余治一伤寒,亦昏睡妄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先生真仁人也,强治之心,余颇有之,第3以人不我信,且又碍于言讷1而不肯为,究非真行仁术之人,常以此自愧。)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人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2,病人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今时姑息成风,灸法难行。余尝叹曰:人参虽救命之品,姜附尤有回阳之功。无如世人不识,俗医痛扫,良可慨也。)余思前证,少阴病也。发昏谵语,全似阳证,若时投以承气,岂得不死?故耳聋不呻吟,身生赤黑靥3,十指冷至脚面,身重如山,口多痰唾,时发燥热者,皆少阴证也。仲景以耳聋系之少阳,谵语归之阳明,用柴胡、承气辈误人不少。夫但知少阳脉循胁络耳,却不思耳窍属肾,以耳聋归少阳,此仲景所未到之处也。(耳聋仲景作宗气4虚论,未尝归少阳。至于谵语,论中言神气虚者多,若阳明证中不过数条而已。先生故加贬驳,未免有意索瘢5。)
3 第:但。
1 讷(nè):语言迟钝,口齿笨拙。
2 三鼓:三更。
3 靥(yè):旧指女子在面部点搽妆饰。
4 宗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与肺吸入的大自然清气相结合而产生,聚集于胸中并发挥作用。走息道而司呼吸,入心脉而行气血。
5 索瘢:寻求瑕疵。
[提要]
本段主要阐释辨识病情缓急的重要性。
[白话解]
疾病病位有深浅,治疗手段有缓急之分。(认清病情深浅,用药缓急适当,这是医者治病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如果是急性病,却用和缓的药物,这是慢性杀人的行为。慢性病,却用峻猛的药物,这是急迫杀人的行为。庸医治病,不能确定是何种疾病,也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药物,全部使用温和平缓的药物去试。如果是慢性病还好,假设遇到急性危重的病证,就会耽误病情,所以称为慢性杀人。如果是慢性病,却用峻猛的药物,这是想加快治疗的速度,却不知用药攻击太急,就容易导致病情恶化,所以称为急迫杀人的行为。(上述两种错误的治疗手段,在当今医者中普遍存在。胆小的重复慢性杀人的错误,粗心的逞强好胜导致急迫杀人的危害。医者的任务是治病救人,却变成了杀生的根源,真是可悲啊!)
我发现京师名医吕实,也非常熟悉艾灸这种方法,但用得不及时。他往往先用温和平缓的药物治疗,等到病情危急,才考虑用艾灸、丹药和附子等,大多没有疗效。于是,他就会说:“这是天意啊”。竟不知道最佳救治时间已经延迟,脏腑之气已近衰败,即使灵丹妙药,也无能为力了。我亲自看见过他治疗一位患伤寒第五天的患者,昏睡不醒,胡言乱语,双手寸、关、尺均现洪大之象,误诊为胃中有热,用承气汤攻下,四更天的时候患者就死了。双手寸、关、尺均现洪大,但这不是代表热证的洪脉,而是阳气将要虚脱的表现。用攻下药物治疗,更加耗损阴津,使阳气没有依附而加速死亡。如果先灸脐下关元穴三百壮,固摄住脾肾之气,再服用保元丹、敛阳丹,饮用姜附汤,三天以后,自然就会汗出痊愈。
我曾经治疗过一位伤寒病患者,也是昏睡不醒、胡言乱语、六脉现弦大之象。我认为,脉象弦大而有昏睡的表现,肯定不是实热证,是脉象随着阳气向外发散产生的变化,强烈要求为他进行治疗。(先生真是仁慈,强烈救治之心,我也常常有之,但是由于患者不相信我,而我又碍于言语迟钝不愿意去做。我终究不是真正地施用仁术的人,常常因此而感到惭愧。)用大火艾灸关元穴,刚开始时患者感觉疼痛,灸到七十壮就昏睡而不觉疼痛;艾灸到半夜三更,患者睁开眼,想要吃饭,让他服用姜附汤。三天以后,患者的元气才得以恢复,出大汗后痊愈。(如今医界得过且过,一味姑息,使灸法难以推行。我经常感慨,人参虽然是救命的药物,干姜、附子更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无奈世人不了解它们,庸医不会使用而舍弃,真是让人感慨啊!)我考虑前一个病证,本来是少阴病,昏睡不醒,胡言乱语,与阳证非常相似,当时使用承气汤治疗,患者怎么会不死亡呢?所以,表现为耳聋却不呻吟,身体出现红黑相间的色斑,脚趾至脚面发凉,身体沉重如山,口中多唾痰涎,出现一阵阵燥热等症状,都属于少阴病。仲景将耳聋归于少阳病,胡言乱语归于阳明病,用柴胡汤、承气汤类治疗这些病症,耽误了很多人的病情。只知道少阳经脉循行过胸胁、联络于耳,却不考虑肾开窍于耳,将耳聋只归于少阳,这是仲景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仲景将耳聋病因归于宗气虚,并没有归于少阳经。至于胡言乱语,论述最多的病因是神气虚,像阳明证中的论述不过几条而已。先生故意贬损,未免有些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