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痘病毒
1.生物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已知引起人类感染的8种疱疹病毒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VZV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皮损处的水疱液传播。VZV感染在临床上引起两种不同的疾病形式:水痘(chickenpox)和带状疱疹(shingles)。原发性VZV感染可引发弥漫性水疱疹(即水痘),然后潜伏,在一定条件内源性VZV再活化会引起局部皮肤感染,称为带状疱疹。
大多数健康儿童原发性水痘感染呈自限性,但特定人群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软组织感染、肺炎、肝炎、Reye综合征和脑炎。
2.临床表现
平均潜伏期为14~16天(10~21天)。从出疹前48小时一直持续到皮损完全结痂都具有传染性。
以发热、不适,或咽炎、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起病,随后(通常24小时内)会出现全身性水疱疹。一开始表现为斑疹、丘疹,接着是特征性的水疱,部分可发展为脓疱,随后形成结痂。水痘多呈向心性分布,如面部、躯干较多。水痘部分感染者,可出现细菌性皮肤感染和肺炎,肺炎可以为水痘病毒引起,也可以为继发细菌性肺炎。其他尚有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横贯性脊髓炎和Reye综合征等。
具有潜在的恶性肿瘤、使用类固醇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或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等病史的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播散性水痘。
3.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可做出临床诊断,水痘特异性抗体阳性可确诊。
4.治疗
(1)一般治疗:
发热者应卧床休息,给予足够水和易消化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2)对症治疗:
加强皮肤护理,避免抓伤,应严格剪短指甲以避免抓挠引起的严重脱皮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皮肤止痒;疱疹破溃后,可涂甲紫和抗菌药物软膏;高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3)抗病毒治疗:
对有并发症发生风险(如肺炎或脑炎等播散性疾病)的水痘患儿或无并发症水痘的免疫抑制患儿,使用阿昔洛韦治疗。
(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如并发肺炎、脑炎给予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有皮肤继发细菌感染或肺炎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尽量不用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