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提问要顾及对方心态
——宝玉的提问为何让黛玉不愉快?
贾府的人去清虚观祭祀时,道观的张道士送来些“珠穿宝嵌,玉琢金镂”的漂亮法器作为礼物。宝玉听说其中一个“金麒麟”湘云也有,便挑了出来,他问黛玉:“这个东西有趣儿,我替你拿着,到家里穿上个穗子你带,好不好?”不料黛玉生气地“将头一扭”,冷冰冰甩过来一句:“我不稀罕。”黛玉早就对宝玉的“通灵宝玉”与宝钗的“金锁”巧合为“金玉良缘”而耿耿于怀;如今又见宝玉拣出湘云也佩带的“金麒麟”,心中一“病”未去又添一“病”,反感心态骤然上升。宝玉未觉察黛玉此时心态,不仅不回避此事,反而直接提问,等于点着了导火索,引得黛玉非常不愉快。(第29回)
反之,了解对方心态,提问就会产生良好效果。例如第20回中,黛玉因宝玉去宝钗处说笑而不满,宝玉说:
“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黛玉啐道:“我难道叫你远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
黛玉听了低头不语……
宝玉从黛玉“我为的是我的心”等语中窥知黛玉心态后,问道:“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黛玉闻之,低头不语,怨气全无。这里,宝玉观察到了黛玉的真实心态,知道黛玉一心惦记自己,但有时没有顾及自己的想法,因此问:“你难道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这一问话是在洞悉黛玉心态的基础上提出的,让黛玉立即醒悟到宝玉的心思,安静下来。宝玉的问话产生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提问时,对听话人一方人际关系的了解,也有利于把握对方的心态,让提问的话收到良好效果。例如第16回中,贾蔷被派远赴苏州办理“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筹办戏班子的事务。贾琏对选派贾蔷出差很不认同。凤姐问贾琏:“难道大爷(指贾珍)比咱们还不会用人?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谁都是在行的?”贾琏听了,立即放弃了反对的立场,说:“这是自然。不是我驳回,少不得替他筹算筹算。”凤姐深知贾琏与贾珍过从甚密,不反对贾珍委派的“采购员”,只是有些不放心。凤姐的提问是在了解贾琏跟贾珍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跟对方心态对上了号,立即取得了预期效果。
有时候,可以从听话人所属的“类”,来把控对方状态,使得提问具有某种“攻击力”,从而在话语交际中找到出路。例如第57回中,紫鹃催促薛姨妈提亲,促成宝、黛婚姻。对于宝玉的亲事,薛姨妈自然一直考虑的是自己的闺女宝钗,希望将来宝钗跟宝玉能做成亲。因此,是绝对不会到贾母那里替黛玉来提亲的,但由于自己刚才说了宝、黛很般配的话,也难以改口直接拒绝。于是,薛姨妈从紫鹃所属的“类”入手,说出了有“攻击力”的问话,使得自己摆脱了言语交际的困境。薛姨妈问的是:“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子去了?”问得“紫鹃飞红了脸”,“转身去了”。这一问话帮助薛姨妈摆脱了言语困境。薛姨妈的问话,是从紫鹃“小仆人”“少女”的身份类别来给听话人进行定位的。在对话中也好,在生活中也好,把控了对方的“类”,往往就宏观地把控了对方的心态。这恰恰是薛姨妈的提问成功摆脱言语交际被动局面的成功之道。
问话是面对面冲着听话人说的,而且往往要求听话人有所反应。如果在问话人眼里,对方心态是一个“盲区”,问话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就可能与听话人的心态走向“撞车”,激变出意想不到的交际恶果。
心态有时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如言语、体态语等),有时则“水面无波”。因此,问话人要把握好对方心态,不仅需要善于察言观色,而且要善于宏观“估算”。只有对方心态在胸,提问的话才会产生理想的言语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