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读一本经

在方太的“五个一”中,“读一本经”是最早被实施的一项举措。自2008年方太全面导入中华优秀文化后,便倡导员工晨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每天一刻钟,被称为“读经一刻”。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刻钟,但贵在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后来,茅忠群将其并入“五个一”中,这一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所谓“读一本经”,“经”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一本”并不是指只读一本经典书籍,而是泛指。曾国藩说“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意思是说在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经”更是如此。读一本经典书籍,我们要先能沉浸其中,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切忌买很多本经典书籍,却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所以,方太“读一本经”里面的“一”所表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读经典时要读透彻,不要贪多求全。如果我们读了很多经典,却不求甚解、不得其意,那么不如慢下来,哪怕很长时间只读透一本书。

2.2.1 读经典后的三种变化

在大众获取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阅读一本既晦涩难懂又“索然无味”的经典书籍,似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人们往往更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来“刷”一些短小、有趣、易懂的故事,认为坚持读经是“浪费时间”且“没有必要”的事。那么,方太为什么要倡导所有员工“读经”呢?

方太经过十余年的“读经”践行后发现,倡导员工“读经”可以变化气质、提升能量、开发智慧。

变化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久了经典书籍,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这一点,笔者在方太人的身上深有感触。很多来方太参观和学习的人都会说:“方太人身上有一种书香之气”。笔者认为,这犹如学舞蹈的人时时刻刻会保持一种昂首挺胸的气质。读经典是一项精神活动,从内心充实自己,让自己自信与从容,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身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书香之气。

方太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特别有礼貌,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令人如沐春风。可以说,谦恭有礼、和气待人几乎成了方太人的标签,那种柔和淡然、坚定温和的气质,是一种久违的传统味道,也是方太人的味道。

提升能量

美国科学家霍金斯博士有一本书叫《意念力》,他把能量从0~1000分划分了很多等级。人类的平均能量是200分左右,200分以下是负能量,200分以上是正能量,达到700分以上的人就可以称为“圣人”。那么一个700分的“圣人”,与一个200分或者200分以下负能量的人的差距是多少呢?7000万倍!也就是说,一个700分以上的“圣人”的正能量可以抵消掉7000万个200分以下负能量体,这是霍金斯博士研究的结果。

这个结果说明,一个有高能量的人能影响更多的人。圣贤的能量等级很高,讲的话也有极高的能量。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经典书籍其实就是与高尚的人对话,我们读经典书籍的过程就是给自己充电、补充能量的过程。

那么,一个人的能量层级与什么有关呢?人的能量的高低与一个人的心境直接相关。当你有自私、邪恶的念头时,你就在削弱自己的能量层级。决定一个人能量层级的关键因素是你的社会动机和心灵境界。

经典书籍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带着能量,在“读经”的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坚持练习生命能量管理技术,每天用经典的正念加强我们的善念,这是迅速提升自我生命能量层级的最佳途径。

开发智慧

经典书籍里充满了圣贤们的智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经”是与圣人智慧相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这种连接来学习和感悟。另外,真正的智慧并非我们后天所学习的知识,而是像孟子讲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智者,其良知也”的先天智慧,也就是我们人人本来就有的良知。良知好比太阳,我们普通人在阴天是看不到太阳的,看不到太阳不是因为白天没有太阳,而是因为太阳被厚厚的乌云挡住了,乌云代表我们的私欲,是私欲把良知挡住了。“读经”可以让乌云散开,拨云见日。所以,“读经”可以开发智慧。

曾国藩曾写信教给孩子读书的三个方法,第一个就是要读经典书籍。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经典书籍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学习圣贤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企业经营者倡导“读经”,可以变化气质、提升能量、开发智慧,这是方太总结出来的三个益处。除此之外,“读经”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方太从2008年开始倡导“读经”之后,员工违纪违规的总量每年下降一半,这也间接降低了管理成本。

2.2.2 用“1+1”的方式读经典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古圣先贤灿若星辰,经典书籍数量繁多,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学完读透。一开始,方太提倡所有员工读《弟子规》。后来,方太经过实践和不断验证后发现,面向不同人群推荐不同的书籍也尤为重要。于是,方太开始让不同岗位的员工读不同的经典书籍。比如厨电顾问、服务技师等阅读《弟子规》《了凡四训》等经典作品;行政员工阅读《论语》《大学》《道德经》等经典作品。这些不同的经典作品适用于不同岗位的员工。

此外,方太将经典作品分为两类,采用“1+1”的方式让员工诵读,即一本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作品加上一本管理/专业类经典作品。

2.2.3 读经典的四个层次

方太在“读经”的13年践行中发现,用组织的方式来读经典书籍,形成的能量场,对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赋能作用。

我们很多人在“读经”践行的时候会发现,一般一个人很难坚持长期读经,但是在组织中读,长期坚持就变得容易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华优秀文化要用组织的方式来阅读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老子、孔子等圣贤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建立读书、学习、修行道场的原因。

方太一直在用组织的方式“读经”,每次读完经典作品后,还会把员工的理解、感悟通过微信群、读书会等形式在部门或企业内进行分享,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更大的能量场。通过十余年的践行,方太提炼出了读经典的四个层次,如图2-4所示。

读经典的第一个层次:字音读准,语句读顺,理解文字释义

将经典作品原文大声朗诵出来是读经最好的方法,借用朱熹的话:“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诵读强调的便是一个“读”字,与看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诵读主要利用眼睛、嘴巴与耳朵的联动,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大脑。在诵读过程中,我们既能感受经典文化独特的抑扬顿挫、平仄起伏,又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经典作品蕴含的深刻哲理。

至于理解文字释义,是指对照注解本,深入理解经典作品的含义。这需要我们先读上一阵,如此才能大略理解文字的释义。

在这个方面,很多刚开始“读经”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读了很久,还是不太明白很多句子是什么意思。”

确实如此,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其义自见”的程度也就千差万别。茅忠群说:“人的差别主要是对圣贤‘信’上的差别,对圣贤越信,就越能与圣贤相应,与圣贤越相应,收获就越大。”

图2-4 读经典的四个层次

方太物管服务部的清洁工陈阿姨刚来方太工作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清洁工,每天只需将拖地、擦窗户、倒垃圾等工作做好即可。当她发现每天还要诵读《弟子规》时,觉得十分别扭,怎么也读不出声来。彼时的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学习是年轻人的事情,自己根本不需要诵读经典。

刚开始读《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作品时,陈阿姨感到十分吃力,但在领导和同事的带领下,她也逐渐跟上了进度。在诵读经典作品三年后,陈阿姨从一开始有点自卑,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到后来逐渐变得开朗大方,从一个别扭的被迫融入者,变成了积极学习,将所学反馈到工作中的践行者。

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常记经典作品中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念,她将打扫卫生视为一种“善行”,总是竭尽全力将工作做到最好,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褒奖,她也收获了自信与满足。

读经典的第二个层次:明白文字背后的情境和含义

对于时代久远的经典作品,员工在初读时就完全理解其内涵确实有些困难,企业需要引导员工明白文字背后的情境和含义。比如,方太时常会在其内部读物《方太人》上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推荐,并附上详细解读。

方太信息技术部的唐工就在反复阅读各“大家”作品中深有体悟。他读儒家经典作品,学习了“仁、义、礼、智、信”;读道家经典作品,学习了“道法自然”;读墨家经典作品,学习了“兼爱非攻”;读兵家经典作品,学习《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唐工认为,在工作中,可以用儒家思想提升人格魅力,用道家思想提升领导艺术,用墨家思想提升执行力,用兵家思想提升战略意识,用法家思想提升变革、创新精神。

读经典的第三个层次:感悟圣贤的发心

所谓“悟”,就是领悟经典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悟圣贤的发心,点亮心灵的明灯,发现心灵的无尽宝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能量,收获更多的能量。要想深刻感悟圣贤的发心,不但要多读经典作品,对相关经典作品融会贯通,还要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悉和准确把握,这取决于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

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经典作品很多都是相对深涩难懂的文言文。而且古人对于智慧的传承,一般都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记录最深刻的道理。所以,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对同样的经典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另外,每个人对于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并不一样,转化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方太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一般是聘请专家学者指路开悟,然后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解。

读经典的第四个层次:以圣贤之心为心,反观自我,学以致用

“用”所解决的是“化”的问题,就是将经典作品的价值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以古圣先贤的智慧开启自己的智慧,通过“诚意、正心、修身”,实现内化,做到内圣,然后服务于社会,用于“齐家、治企、利天下”,做到外王,达到学习经典作品的真正目的。因此,不管是企业经营者自己在“读经”,还是倡导员工“读经”,都要强调学以致用。比如,当我们读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时,要求员工做到的事,企业经营者必先做到。

方太总结出来的“读经”的四个层次正是读经典作品由初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入、由学习到应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简单总结为四点:读得清、读得懂、读得透、用得上。只有达到这四个层次,才算真正的“读经”。正如《大学》中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定”,才能一心不乱地诵读经典;只有“静”,才能熟练地背诵经典;只有“安”,才能深刻地理解经典;只有“虑”,才能感悟经典的真谛;只有对经典内容运用自如,应用于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地“得”,才达到了读经典的真正目的。

茅忠群对于怎样“读经”也提供了建议。

一般而言,孩子读经典,只诵读即可,13岁以后可以慢慢解经典。而成年人既要读经典,也要适度解经典。读经典是读经典,解经典是解经典,这是两件事情,不要混在一起。

一位来方太学习的企业经营者说,他在学习完方太的“五个一”后,把方太的“读一本经”应用到自己的企业里。刚开始,很多员工包括有的高管都不能理解“读经”的意义,但通过每个人对于“读经”的体悟分享,半年后,很多员工不但能够背诵部分经典作品,能分享其体悟的经典作品的意思和圣贤的发心,还能把经典作品的智慧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