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英与“民主之家”
1945年8月30日正午,骄阳似火,上清寺“特园”显得出奇的安静。夏蝉时不时地拉着长长的尾音,犹如一把利剑,划破燥热的空气,让人于烦闷中又多了几分期待。对于这个通常都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私家园林来说,这种少有的安静,似乎预示着将有什么事情发生。
果然,下午3点,几个稳健的身影出现在“特园”门前。为首一人显得异常魁梧,身穿灰色中山装,头戴圆顶圆边的考克礼帽(又称拿破仑帽、盔式帽),看到匾额上“民主之家”四个大字若有所思,微微颔首,然后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念了一遍两旁的楹联:
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
哪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治党团,扺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
随后,径直朝“特园”的主楼“达观楼”大门走去。原来,此人是在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毛泽东。他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前来“特园”拜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鲜英。
特园主人鲜英先生
“达观楼”大门口,两位银髯飘拂的老者迎了过来,其中之一正是“特园”的主人鲜英,另一位则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澜。见到二位风度翩翩的老者,毛泽东高兴地说:“这里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了。”
鲜英仍保持着他一贯的谦逊和儒雅,连忙解释“民主之家”的得名经过。听完,毛泽东感叹道:“董老起名,冯将军题字,表老赠联,堪称三绝啊!”
这次拜访,由于正处于国共谈判的关键时期,不宜过分渲染。当天上午,周恩来便提前作了安排,要求尽量低调、保密,因而,鲜英和张澜并未到朝门迎接。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次造访“特园”,与鲜英和张澜等民主人士就中国的民主与未来广泛交换意见。
特园(鲜宅)大门
鲜英,字特生,四川西充人。军人出身,1925年出任江巴卫戍司令驻防重庆。1933年春,与张澜一起代表刘湘赴广西与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联络反蒋抗日,为后来《红桂川协定》的签订奠定了基础。1937年在成都与张澜、钟体乾代表刘湘,与中共代表李一氓签订联合抗日反蒋的秘密协定。1939年后他开始拒绝仕途,发展实业。
英姿勃发跨三界的鲜英
鲜英的经历十分丰富,横跨军、政、商三界,其身份曾是做过军阀幕僚的有道之人,也是主持过乡村改造的地方官员,更是经营实业、支持民主的爱国民主人士。
早在川军总司令部行营任参谋长时,鲜英就买下了重庆上清寺旁的一块占地70余亩的坡地。1929年,鲜英夫妇开始在小山头上建房,累年建成“鲜宅”,并以鲜英的字特生命名为“特园”。其主楼曰“达观楼”,既为主人斋名,也表达了主人的性格。鲜英是张澜的学生,由于受亦师亦友的张澜的影响至深,鲜英逐渐从一个追求利润的商人,成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坚定信仰者和追求者。
在重庆定居后,鲜英与共产党人、进步人士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并在国学大师熊十力的引荐下,结识了中共元老董必武。熊十力与董必武是黄安(今湖北红安)同乡,熊十力与鲜英同年,又是鲜英儿子鲜继明的老师。鲜、熊、董三人年龄相仿,性格相似,因此格外投缘。这样,国学大师、职业革命家、民族资本家三者便成为一个很有意味的组合。
当中共中央南方局希望在重庆找一个便于开展统战工作的平台,便于中共与各界人士共商国是时,董必武想到了鲜英和他的“特园”。1938年底,董必武陪同周恩来拜访鲜英。当时在国民党的政治高压下,为了避免麻烦,很多人不愿与共产党接触,更不敢给共产党提供活动场所。因此,周恩来旁敲侧击探问鲜英的态度时,没想到鲜英坦然回答道:“一愿意,二不怕。”此后,鲜家私宅“特园”便成为中共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活动的主要场地。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的、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在张澜等著名人士的提议下,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秘密成立,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后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亦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
1944年9月19日,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总部设在“特园”,鲜英本人也一直担任着民盟的重要职务。至此,“特园”成了民盟与中共以及国民党左派、地方军政要员、社会贤达等经常聚会、共商国是的地方,成了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国统区内少有的、可以自由讨论民主的“孤岛”。
鲜英古道热肠,仗义疏财,因而“特园”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最鼎盛的时候,一天内在特园用餐的人多达上千人,全天开“流水席”,随到随吃。米从南充用船运来,菜由挑夫每天络绎不绝送来。鲜英经营实业的相当一部分收入,都投入到招待应酬上,而他本人却乐此不疲,毫无怨言,甚至为了提高家宴的品位,专门聘请重庆“姑姑筵”的传人为厨师。“无酒不成”,还专门自酿了家酒以飨来宾。故而,鲜英被时人称为当代“孟尝君”。
有感于此,董必武为“特园”取了一个名字——“民主之家”。冯玉祥将军听闻此一尊号,大以为然,欣然提笔写下“民主之家”的匾额相赠。张澜只要一到重庆,就住在“特园”。“特园”朝门两边的楹联,正是张澜有感而发。因张澜字表方,因此毛泽东尊称他为“表老”。
冯玉祥为特园题写“民主之家”四字
左起:沈钧儒、张澜、鲜英、李公朴
从1937年11月到1946年5月的重庆陪都时期,中国八个民主党派,有四个先后在渝成立或筹建,陪都时期的重庆堪称民主党派的摇篮。
其一是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特园”秘密成立。1944年9月,民盟在“特园”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公开成立。
其二是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在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宣告成立,骨干是以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教社”和以胡厥文为代表的“迁川工厂联合会”。
其三是九三学社。1946年5月,一个以文教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党派,在青年会大厦宣布成立,命名为“九三学社”。
其四是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后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