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典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白虎与板楯蛮

古代巴国及其周边地域,居住着若干个民族。主要有两个派系:一个是姬姓的巴族,它是巴国的统治者;一个是濮系民族,它又包含濮人、人、蜑人、獽人、苴人、共人、奴(卢)人、夷人等八个族群,他们是巴国的臣民。

传说蜑人的民族英雄廪君死后化为了白虎。出于对领袖的崇拜、敬重,人们凡是见到白虎均不敌视、不捕杀,而是想方设法保护、避让,唯恐对其造成伤害。年复一年,白虎生息繁衍,数量日渐增多,成群结队,走出崇山峻岭,来到浅丘平坝,开始扰袭村落人畜。

由于百姓只是一味避让和消极抵抗,白虎之害越发严重。秦昭襄王时期,秦、巴、蜀、汉四郡,虎害成灾,死伤逾千人,闹得民不聊生。于是秦昭襄王下诏,重金招募英雄勇士剪除虎患:只要有人能平息虎患,就封他为万户侯。一时间,人们三五成群地去捕杀白虎。

巴人崇拜白虎

由于猎捕不得法,白虎之患不但没有平息,反倒赔上了不少猎人的性命。巴郡地盘上有个叫板楯蛮的族群,由于常年以捕猎为生,渐渐掌握了对付猛兽的办法。其中涌现出三个杀虎英雄:廖中药、何射虎、秦精,他们用白竹自制了远距离射杀白虎的工具,名曰竹弩。他们站在高楼上,对准虎头射击,箭矢能深深扎进虎头,使其顿时毙命。于是该族的男人都纷纷仿效他们的方法,一只只白虎倒毙在他们眼前……

秦昭襄王称赞他们:“一朝患除,功莫大焉。”于是对巴人赏赐了特别优待的政策。比如:规定县以下仍然保持其部落制,让巴人首领自治;首领还可娶秦女为妻;还规定巴族民众,耕种一顷田不交税,娶十个妻子也不交人头税;享受“不更”(世袭)的爵位,比秦王室“内公孙”(公子的儿子)还高三等。

秦昭襄王

板楯蛮又叫人,亦称寅人,都邑建在今四川达州渠县的土溪城坝。人因常常用木板做盾牌,所以世人称之为板楯蛮。板楯蛮在远古时期生活在嘉陵江中游和渠江两岸,后来主要生活在阆中、巴中和今达州渠县(旧称宕渠县)。渠即是楯(盾)之意,因故得名。

板楯蛮是一个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周武王伐纣时,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他们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前歌后舞(前戈后舞),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冲锋兵三千人,而纣王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敌众我寡,然而武王军队“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能摧枯拉朽般击败强大的殷纣,板楯蛮功不可没。

在楚汉相争之初,刘邦退居汉中养精蓄锐。幸而当时起用了阆中板楯蛮的大族长范目。在范目的征召和带领下,七千名板楯蛮敢死队青壮年汇聚一起,挥戈东进下关中。在韩信明修栈道的掩护下,范目率兵暗度陈仓,打败了拥有八百里秦川的三秦王。让汉王刘邦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并最终战胜了楚国。

巴人之一板楯蛮

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板楯蛮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他们中的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的租赋,其余广大民众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比一般百姓要少交三分之一。

公元3世纪末,天水等六郡(今甘肃东部)的汉、氐各民族农民十余万人流亡入蜀。西晋朝廷强令他们还乡,还掠夺他们的财物。流民奋起反抗,推举板楯蛮李特为首领,于公元301年在四川绵竹起义,占领广汉,围攻成都,打败晋军。公元303年,晋军诈降,待起义军懈怠时乘机偷袭,李特战败而死,其子李雄率领流民继续战斗。后攻入成都,占领益州全境。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

再后来,板楯蛮的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东迁湘西,名为五溪蛮,与今天渝东南、鄂西、湘西、黔北的土家族有一定亲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