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典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下里•巴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首都—郢都(今湖北荆州纪南故城),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最繁华的大城市。它延绵了400多年,吞并了周边的申、息、邓、弦、缯、罗、鄀、巢等50个小国,先后有20个国王在那儿执政,是当时楚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那时候,郢都之繁华非凡,远远超过其他国都,城里市民的热闹程度有一个形象比喻:说在街市上完全是车碰车、人挤人,早上穿新衣服出去,晚上回来就挤成破衣裳了。

俗话说,“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当时的郢都常常举办一些大型音乐、舞蹈会演来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竭力在众多诸侯国中彰显楚国的威权与领袖气质,于是来自各国、各地的艺术精英们常常汇聚于此施展技艺。

楚国古城郢都(纪南城)复原图

这一年,楚国郢都要举办一次整个大中华地区的音乐舞蹈会演,于是提前向各国发出了请柬。当时已归属秦国的巴郡接到了邀请后立刻召开了相关会议,研究带什么节目去参赛,派谁去。

有的官员说带宫廷音乐去,因为它最受帝王和皇亲国戚们喜欢。

有的官员说带祭祀音乐去,因为它更符合礼乐之道,会博得贵族和文人骚客喜欢。

列席这次会议的巴族长老却说:“既然要代表巴郡,依我看,生活在巴山渝水的世代巴人的歌舞才是这个地区的特色!”

官员们反问:“你敢保证,你们这些田边地脚的小玩意儿,能赢得宫廷青睐?能赢得市民称道?”

巴族长老答道:“我不敢保证上层人物是否喜欢,但我敢保证庶民百姓一定喜欢,因为这是乐他们之所乐,歌他们之所歌。我想,只有表达大众之声才是成功之艺。”

与会者虽说对巴人的演艺并不看好—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巴人,也能在艺术舞台上风光依旧?人们不得而知。但一时间又拿不出像样的节目去展示,在巴族长老踌躇满志的鼓动、说服之下,最后还是决定用巴人歌舞代表巴郡参加郢都会演。

《下里》

《巴人》

其实,巴人并非是一个只懂打仗、不懂生活情趣艺术的民族。他们通过盐业达到衣食无虞后,也追求精神享受。劳动之余,他们在地头、树下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边歌边舞,手舞足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舞风格。其中有两支最著名的舞曲,一支叫《下里》,一支叫《巴人》。《下里》是表现巴人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故事,《巴人》则是讴歌他们开天辟地、战争凯旋以及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一天,在楚国郢都举办的盛大歌舞会演开始了。天下各路艺术精英济济一堂,载歌载舞,跃跃欲试。

第一个演出者便是巴人。《下里》《巴人》一炮打响。两曲歌舞罢,由于十分接地气,轰动了全场,折服近万观众。2000多年前,在人类社会交通工具、文化设施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一场演出有近万名粉丝的现象,除了古罗马斗兽场外,在世界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有史学家称,这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次最盛大的通俗音乐会!

接下来有人演奏了《阳阿》《薤露》,观众有几百人欢迎。

再后来是名为《阳春》《白雪》的歌舞登场,观赏者只剩下几十人。舞曲越高雅,附和者越少……

在奴隶制和封建专制时代,歌舞娱乐是统治者的专利,是他们在灯红酒绿之下的点缀和装饰,他们绝不可能让它去为老百姓服务。而老百姓所拥有的那点自娱自乐,也只能是零星分散的。正因为如此,在两三千年前,一曲歌罢,能有上万人热情欢呼不能不说是天下奇迹!

这一曲平易近人又气吞山河的歌舞,曾经走进战争—武王伐纣时,巴人作前锋,以前歌后舞(前戈后舞)之英雄气概震慑了殷人,纣王将士纷纷阵前倒戈,助武王灭纣;秦始皇一统中国之时,遴选巴人为敢死队,冲锋陷阵立下功勋;楚汉之争时,汉王刘邦命范目率七千人巴师暗度陈仓,助其平定三秦。帝王皆用巴师,一则是因为巴人英勇善战,再则是巴人的歌舞情结。一个视死如归、笑傲沙场的神秘之师,岂不是稳定军心又迷惑敌阵的最佳人选?

巴人歌舞就这样从日常生活中走进了战争,后来又从战争中走进了帝王的宫廷。那么,“巴渝舞”起源何处,又如何命名的呢?生活在巴山渝水(嘉陵江古名渝水)的巴人先辈们,在耕作、狩猎、打鱼、酿织丰收时,跳起粗犷、欢愉的歌舞以表达英武、共享的意气,久而久之日渐丰富、发达,直至西汉建立时,汉高祖刘邦将这个具有浓烈生命气息的山野与战场歌舞,经过提炼充实娱乐化后带进了他的生活之中,命名为《巴渝舞》,乃至发扬光大到他身后的一代又一代。

今人演绎《巴渝舞》(巴中)

《巴渝舞》原为铠甲武舞(战舞),在征伐战场上,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矛挺戈,大声呼喊,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前歌后舞”(前戈后舞)典故的出处。史书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

《巴渝舞》为汉高祖刘邦喜爱,传入汉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乃至朝廷接待“四夷使者”时“耀武观兵”。表演时,舞者三十六人,执仗而舞,身披盔甲,手持矛戈、弩箭,口唱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伴奏则是击鼓。

两汉之后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虽曾数易其名,仍在宫廷盛演不衰。唐朝以后,《巴渝舞》在宫廷中的名气迅速衰弱,最终销声匿迹了。但在民间仍然世代传承,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

巴人歌舞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现在最正宗的传人,应该是巴人的后裔土家族。他们至今在民间演唱着的“摆手舞”还延续着《下里》《巴人》与《巴渝舞》的些许韵味。

巴人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歌舞之王、战争勇士,也可以说是世界流行音乐的先驱和佼佼者。如今在重庆的渝东南和四川的阆中、巴中、达州及鄂西、湘西、陕南等地还流淌着《巴渝舞》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