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在班级教学管理中,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小组是落实学习合作的基本单位,科学合理的分组是顺利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保证。在学习合作小组的分组上,我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组间同质”就是指针对每一个合作小组来说,他们之间的人员数目、小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都基本相当,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小组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力求达到均衡,以便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指的是针对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是独特的个体,差异性是小组内成员的主要特点。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到组内成员的学习成绩、性别、性格、能力、智力差异、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使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班级情况的缩影,每个小组之间又力求达到实力均衡,同时小组内又争取百花齐放、优劣互补等。在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多次考试成绩的摸底,家庭环境、性格特征、爱好特长等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后,再争取各科任老师的意见,五易其稿,最终才将班级60名学生分成了实力相当的十个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初见规模。
“异质型”合作小组的科学性效果显著,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活动、课后的跟踪学习、考试的成绩反馈上都形成了有效的帮扶机制、探究机制,但是慢慢地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发生着分裂和重组的普遍现象,即六个学生的小组内,部分“强势”学生霸占了太多的话语权,同时组内成员由于性格、能力等的差异,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一种小组重组的现象,组内相对“弱势”的学生开始被边缘化。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一两个强势学生讨论得津津有味,而弱势学生默默无语,或者是弱势学生受强势学生的压制或轻视等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实施“异质型合作小组”的同时,还采取了同质型合作小组和异同混合型合作小组、自由组合型合作小组、随机组合型合作小组等相结合的模式。科任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据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类别,将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全新的小组,这有利于强势学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弱势学生在老师设置的专门问题研讨中,再加上有老师在旁的帮助、指导也会逐渐树立起自信心,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赢得组员的尊重和钦佩。
其实,无论以怎样的原则进行分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各有优势,也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各有利弊。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要以课堂的具体实际和问题的难易程度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提升小组凝聚力和认同感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集体,小组的凝聚力决定了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战斗力,同时也决定着合作学习这一班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成与败。在按照基本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好组后,如何提升小组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就是当务之急。
完善小组的文化建设。为了加强小组成员对所在小组的集体认同感,我开始着手让孩子们确定自己所在小组的组名、组训、组歌、口号、目标、誓言等,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开始对自己的合作小组进行了愿景规划和目标畅想,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中产生了自己的组名、组歌、组训等,如飞翔、逐梦、SKY等组名应运而生,他们在筹划自己小组文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地镌刻在了这些小组文化中,形成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在班级的各种活动、竞赛中,均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参加,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小组归属感,确定共同的目标,以便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
明确小组分工,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参与。小组文化的不断确立,是提升小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而同时,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的日常管理和研讨中,是提升小组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因此,在由我确定了各小组的行政组长以后,就由小组成员民主产生了相关的学科组长和秘书长。
班主任率先任命各个小组的行政组长,行政组长是各小组之魂,是各小组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任命了几位在班级表现优秀、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且自律意识较高、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担任行政组长,由他们负责小组的全盘事务。在此基础之上,由各小组自行民主产生各学科组长,选举具有学科优势、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学科组长负责检查督促本小组同学相关科目的学习、对相关科目的课堂笔记整理、学习资料归类、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组织小组成员对疑难问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应的合作课题的学习等。另外,为了避免个别学生“大权在握”、身兼数职的现象,我规定每个同学在小组中所任职务不得超过两项,同时,鉴于个别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及管理能力的相对弱势,很可能在小组中处于无事状态,为了让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在行政组长、学科组长的基础上,我还设置了秘书长一职,由小组内既不是行政组长又不是学科组长的成员担任,主要处理小组内的成绩统计、量化数据等事务性工作。
三、科学合理的研讨时间和安排是合作学习的条件
在课堂上,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马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出现了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假热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或者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或者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等。后来我们全体科任老师召开“包班会”,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在后来的课堂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分层提问,分层回答,让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更正、辩论,使不同层次的智慧都能够闪耀火花。同时,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面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进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才更有效。
其实,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合作小组研讨的一部分,在班级,我们倡导合作学习无时间限制、无地点限制、无人员限制、无组别限制的大研讨、大合作氛围。在课间时间里的“无管理”式合作研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或三两成群、或四五结对、或同桌交流、或群雄论辩等,班级研讨合作之风盛行,而班级里几个学困生、沉默寡言的内向人物,也在这样的氛围里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成绩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提高。
四、全方位、多渠道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的动力
如何推动合作小组向前发展?除了老师的引导和设计安排外,合理的、科学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在小组内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促进每个人的和谐发展、学习进步。
鉴于此,我在学习合作小组的建设中,加强了评价机制的建设。在每一次考试中,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各科成绩以小组形式进行评比,对于在评比中位列前三名的小组以及进步明显的小组进行德育加分,对于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贡献突出的组员进行适当的奖励,相关受表彰人员由各小组民主产生。
与此同时,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们对于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合作态度好、合作方法佳、参与程度高的学生也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也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乐于参与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成功、成才。
五、理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各种关系是合作学习的要求
理顺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这样个体学习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合作作用,产生化学效应,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合作向纵深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学生个体尚未思考完成就马上一起热烈的探讨、交流,结果问题浮于表面、无法推进,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没有任何想法就投入到了研讨中去,不是发呆就是说笑,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我要求各科任老师及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思考、认真的探究后,方可交流自己的思想,没有独立思考后的合作是苍白的合作。
理顺集体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时间关系。如何处理好课堂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合作学习时间短了,学生还没有走进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思维还未调动起来就草草收兵,小组合作就浮于表面、走了过场,而合作时间长了,又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同时长时间的合作学习,也会导致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衍生出其他不好的课堂现象。
理顺小组内异质学生的关系。我的合作小组分组是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进行的,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每个组的成员在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性格特征、性别比例等方面,都遵循了一定原则。在合作过程中,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主动帮扶、带头引领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是部分学困生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参与度不高,甚至部分学困生对于优秀学生的帮扶和督促反感,导致合作小组的貌合神离。
理顺各科任老师与学习合作小组间的关系。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协作能力,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的交往应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展开。小组合作也要求我们老师从前台走向后台,从演员走向导演。在小组合作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指导性的意见,不越俎代庖,不包办替代,因人、因地、因事而异适时给予点拨,才是教师与学习合作小组关系的美好境界。
围绕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集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异质学生之间、科任老师与学习合作小组间的多重交织的关系,所有的科任老师之间必须达成高度的统一和认识。鉴于此,班级所有任课老师多次开会、反复讨论,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每个老师负责担任一个小组的顾问,不定期与所指导的小组进行沟通,听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同时,各科任老师们在教学中,也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多个方面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相接轨,以期达到协同共振、激荡生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