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简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写作技巧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和抒情是最常用的方式。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表达技巧:

其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或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修辞手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主要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其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分为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仙境,以仙境的美好来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是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李煜并不能看见,所以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运用这种技巧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

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其三:用典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四:比喻象征

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后去堂前拜见公婆。

新娘装扮好后轻声的询问夫君:“我的眉毛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这首诗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新郎比作张籍,以公婆比作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起句以停红烛点明自己寒窗苦读的岁月,然后接着写自己精心打扮,以拜见公婆,暗示自己彻夜难眠,因为马上就要揭露科考成绩了。

不过,尽管如此,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是否能讨公婆的喜欢呢?

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不过,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

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

不得不说,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其五: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这类方法李白常用之,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等等。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往往能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