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简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对仗

【关于诗词的对仗】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就是在韵文中,上下两句中的词组结构相同,词意相关,平仄相对,即为对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自然成对。”

他在这里把对仗看成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可见古人对对仗这种行文形式和修辞方法已经有了很有见地的认识。

对仗常见于对联,律诗,某些特定的词牌等各种文学体裁里面。

对仗的作用就是能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品的一种形式的整齐、对称和协调之美,而作品的这种形式美又能反过来增强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律诗,其艺术生命力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仗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诗词创作中,凡按格律要求应该对仗的地方,一般都要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诗词的美感。而不使用对仗或使用的不正确,就不能称作律诗。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看下杜甫诗的两个例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中的一行对两个、白鹭对黄鹂、上对鸣、青天对翠柳。

例句二中的不尽与无边、长江与落木、滚滚与萧萧、来与下,基本都是这种句型、词类相同,而词义义类相对的情况。

可能有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鸣跟上怎么可以相对呢?它们都不是一个词意的。

不错,首先给你点个赞,观察细致。

其实鸣跟上是可以相对的,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知识点了。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这里给同学们简单介绍几种诗词创作中常见常用的对仗形式。

工对:凡同类词相对,就叫工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东西对南北、万紫对千红等等。

比如***《送瘟神》(二)中的两联,就是标准的工对:

红雨——随心——翻做——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宽对:在一联中,或词性对得不太工整,或词组对得不十分严格,这种对仗称为宽对。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前六个字对得都很工整,但第七字洲字是表地理的名词,外字是表方位的方位词,严格讲两字不能相对。

但如果把外字理解为青天之外,把洲字理解为白鹭之洲,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亦可为对。这样的对仗就叫做宽对。

流水对:出句和对句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流水不断地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做两句来说,但一般情况下前后不能颠倒。

比如李白的《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杜甫的《留别贾严》:“一秋常苦雨,今日始出云。”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这些都属于流水对。

借对:即借字形、字义或字音为对。

借形的如李商隐的《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里驻马与牵牛本不同义,是借形相对。

借义的如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里借一寻为八尺、二寻为一常(古代一寻为八尺二寻为一常)之意,来与七十相对。

借音的如刘长卿的《新按奉送穆谕德》诗:“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这里借皇与黄谐音,来与白相对。

王安石的《江亭晚眺》诗:“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

这里借清与寈谐音,与白相对。

上述这些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都叫借对。

交错对: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叫交错对。

运用这种形式,往往是因为在对仗中平仄发生了矛盾,必须把要对仗的两个词语错开位置作为补救。

如李商隐的《隋宫》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其中一段对六幅,巫山云对湘江水。

如果按正常情况对仗,两句平仄失调,不成律句,而交错以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种交错对的巧妙,天衣无缝,别具一格,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功夫。

扇面对:此种对仗也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相对,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

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赋》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的《沁园春·雪》词:“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都是第三句与第一句相对,第四句与第二句相对,而且都是平仄相反,对的非常工整。

当然,除了这些,对仗的形式还有很多,什么人名对啊、方位对、叠字对、嵌字对、实在是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对仗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由作者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必拘泥于现成模式。

另外,诗词的对仗的要求也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作些变通也是允许的。

不过在此之外,对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是词义上要避合掌。合掌就是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

这是自古以来诗家之大忌,也是写诗对仗时最容易犯的毛病。

因此,对仗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字异义同的词相对,如:思与想、看与见、寒与冷悲与哀、先与前等等。

二是句式结构上要避雷同。

所谓雷同,就是指一首律诗中间两联上下句的对仗句式结构相同。也有人把它归之为合掌。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山城——依——旧诸,

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

游人——爱——绿阴。

两联雷同,没有变化,形式显得很呆板。这种句式就叫做雷同。

三是要注意避免用重字。

用重字也是律诗对仗的大忌,就是在同一首律诗中,一般也要避免使用同一意义上的重字,包括句中和韵脚。

因为一首五律不过用四十个字,一首七律也不过五十六个字,用了重字,不仅行文显得重复、罗嗦,而且也反映出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不高。

诗的语言要凝练、干净、利落,古人提倡写诗要学会三炼:即炼字、炼句、炼意。

一个炼字,就说明了诗词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艰苦与重要。但有一点在这里也要说清楚,即艺术处理上的重字现象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