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与特点
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手之三阳手外头,手之三阴胸内手。
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走。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每经都有内行线和外行线两个部分。内行线行于体内深部,联系脏腑器官。外行线行于体表皮肤肌肉浅在部分。本歌是讲手、足三阴三阳经,即十二经脉外行线的起止循行部位的基本情况。对体表部位辨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手之三阳手外头:是指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三条循行于手部的阳经,都是从手指端开始,经过上肢外侧行向头部。
手之三阴胸内手:是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三条循行于手部的阴经,都是从胸部开始,经过腋部,经上肢内侧面止于手指端。
足之三阳头外足:是指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三条循行于足部的阳经,都是从头部开始,经过下肢外侧,止于足趾端。
足之三阴足内走:是指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三条行于足部的阴经,都是从足趾端开始,经过下肢内侧,上行至胸部。
此歌大体描述了十二经络的体表分布和走向。在论述经络的分布时,循行于肢体同侧的三条经络一起论述,形成一个面,体表疾病很多都是以面发病的。治疗时抓主要矛盾,尽量找到皮损主要分布在哪一经脉,结合这一经脉所属内脏的症状表现,治疗这一经。如果病变为片状,分不清哪条经络,可以两经同治或三经同治。
二、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
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荣。
气少破血宜补气,气血两充功易成。
厥阴少阳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十二经脉中,这两经常多气多血;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这四经常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这六经常多气少血。
一般来讲,凡疾病生于血多的经脉,则宜活血化瘀,生于气多的经脉,则宜疏导行气。生于少气的经脉,愈后也常常复发;生于血少的经脉,大多数不能滋养肌肤,血虚血燥,宜用滋阴养血的药物补血润燥。只有生于气血都充裕的经脉,如: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才易于治愈。如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这六经都是气多而血少,治疗时就应该注意补血,血液充足,经络得到血的滋养,疾病才能快速痊愈。如果在这些经脉出现疮疡,不补充足够的阴血,则疮疡未溃的不容易化散,已经破溃的不易收口。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这四个经脉多血少气,治疗时应注意补气,特别是疾病的后期,如气血不足,就会迁延不愈,愈后也容易复发。其中手足厥阴、手足少阳四经,因为厥阴、少阳多相火,治疗更困难,病程更缠绵,治愈后亦比较容易复发。
《马培之外科医案》载:“耳后为少阳一经,少阳乃胆与三焦经,二经常多气少血,参芪咸在所禁。”《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指出:“经络气血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病程的长短及其预后。一般来说,气少者,病情渐进性进展,治疗也呈缓慢性消退,如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血少者,血流不畅,或因寒、或因阳虚、或因湿滞等因素,使皮肤损害消退缓慢,如变应性血管炎;气血充足者,常见于急性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在治疗中,由于正气旺盛,给予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之剂,常能在较短时间获得良好的疗效。另外,对于气少血多者,在益气的同时佐以凉血或化瘀;多气少血者,在行气或理气的同时,佐以补血或育阴。”这都是运用经络气血盛衰理论的用药经验。
三、十二经脉循环连接歌
手肺大肠胃脾乡,心经小肠足膀胱。
肾经心包三焦胆,厥阴肝经回肺上。
这是著者所编的十二经循环连接歌。十二经从手太阴肺经起始,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最后从足厥阴肝经又回到手太阴肺经,形成一个循环通路。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前人经过不断观察总结出来的,它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如环无端,周流不息。体现了经络的整体性、流动性、重复性。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在经脉交接处的疾病,如指趾端,治疗时要注意两经的生理、病理,上行下行,使两经之间交接畅通为度。如甲沟炎,如果病变在足少阳胆经的足窍阴穴附近,阳经下行,要顺其下行之势清热利湿解毒;若在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附近,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要顺其上行之势,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再升举脾阳,健脾燥湿。
四、头前正面歌
头督唇任五中行,眦傍足太颧手阳。
侧上足少绕耳手,鼻傍手明唇足方。
循行于头前正面之经脉,共有五行:正中线行上唇鼻额以上的,属督脉;行下唇以下的,属任脉。第二行是由眼内角旁向额上行至头顶,属足太阳膀胱经,从鼻旁下行颈肩的属手阳明大肠经,此为第二线。行于口唇两旁的足阳明胃经为第三条线。行于面颧骨外侧之手太阳小肠经和行于眉上额部之足少阳胆经合为第四线。行于耳前之手少阳三焦经为第五线。
头前为整个面部所占据,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胆经、三焦经所分属。面部为诸阳之会,都为阳经循行。其中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为主,故有“面部诸经,取之阳明”之说。
五、头后项颈歌
头后七行督中行,惟二足太足少阳。
颈前任中二足明,三手四行手太阳。
五足少阳六是手,七足太阳督中行。
分布于后头部和颈项部的经脉,中行的(第一线)为督脉,督脉旁开第二线为足太阳膀胱经,再向外侧第三、四、五线都是属于足少阳胆经。所以在后头部除中行之督脉外,其他都属于足太阳经、足少阳经。颈项部分布之经脉有七行:颈前中行第一线为任脉,旁开第二线为足阳明胃经,第三线为手阳明大肠经,第四线为手太阳小肠经,第五线为足少阳胆经,第六线为手少阳三焦经,第七线为足太阳膀胱经,行于项后正中线者为督脉。
后头项颈歌中介绍了八条经脉之多,包括项颈两侧的经脉,也都是阳经经脉。头两外侧为手足少阳经为主,项颈两侧为手足阳明经为主,后面多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头项颈属于上焦,病因多以火热、风热为主。
六、经络胸腹脊背循行歌
胸腹二行足少阴,三足阳明四太阴。
五足厥阴六少阳,脊背二三足太阳。
分布于胸腹正中线第一线的是任脉,傍于任脉为第二线属足少阴肾经,向外侧为第三线(即乳中线)属足阳明胃经,再向外侧为第四线属足太阴脾经,行足太阴脾经之外的是足厥阴肝经为第五线,行于两侧胁部的是足少阳胆经为第六线。行于脊背正中线的是督脉经为第一线,行督脉经旁开一寸半为第二线,旁开三寸为第三线,第二线和第三线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胸腹属于中焦,病因多为气、血、痰、食郁积。后背为足太阳膀胱和督脉所属,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常见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病则腰脊强而厥,病不得俯仰。两侧为肝胆经所属。少阳为枢,其病因多为气滞血瘀、湿热阻滞。
七、手髆臂外内经络循行歌
手髆臂外上手明,中手少阳下太阳。
手髆臂内上中下,手太厥少分三行。
这指的是分布在手髆(臂上称为髆)内外侧的经脉。髆臂外侧的是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臂膊外侧之上缘,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臂膊外侧的中线,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臂膊外侧之下缘。循行于髆臂内侧的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循行于臂膊内侧之上缘,手厥阴心包经循行于臂膊内侧之中线,手少阴心经循行于臂膊内侧之后缘。
上肢属于上焦,病因多为风、寒、湿、热侵袭。银屑病多见于上肢的外侧,特别是上臂外侧肘尖手少阳三焦经循行部位;肘窝为手厥阴心包经所属,为儿童湿疹好发部位,又称“四弯风”。
八、足膝外内经络循行歌
足膝外前足阳明,中行少阳后太阳。
足膝之内前中后,足厥太少分三行。
分布在腿膝足部外侧面的是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腿足外侧前缘,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腿足外侧中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腿足外侧后缘。循行于腿足内侧面的是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循行于足及小腿内线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而行腿膝内侧前缘;足厥阴肝经循行于足及小腿内侧前缘,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太阴脾之后,在腿膝内侧中间上行;足少阴肾经从足心斜行内踝后方,在腿膝后缘上行。
下肢属于下焦,前外后侧属阳,为足三阳经循行部位,多见风热火毒引发的阳性疮疡,如疮疖疔毒;内侧为阴,是足三阴经的循行部位,多见寒湿阻滞或湿郁化热而引起的阴性疮疡。如血栓闭塞性血管炎、湿疹等。
九、任脉经络歌
任脉起于两阴中,上行毛际腹中行。
颈下结喉中央上,唇梭下陷承浆名。
任脉起于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上行经耻骨联合、毛际,直上循腹胸下中线,抵颈前结喉,上至下唇下缘凹陷中的承浆穴而止。
任脉起始于会阴,属于阴经自下向上行,与阳经督脉相交接。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对一身阴经脉气有统属的作用,总任诸阴,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十、督脉经络歌
督脉起于尻骨端,后行脊背腰脑巅。
前行鼻柱皆中道,唇内齿上龈缝间。
督脉起于尻骨末端的长强穴,从背部脊柱正中上行至项,在风府穴处入脑,并从项后正中线上行后头、巅顶、前头、上额至鼻柱,经人中穴抵上唇之内门齿中缝龈内的龈交穴而止。脑疽发于督脉经和膀胱经,在辨证上有重要的区别。脑疽发于项后正中,为正脑疽,又称“对口疽”,为督脉所过。督脉主一身之阳气,属火,所以治疗正脑疽应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