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一得手记:诊余思辨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缘起——顽固性呕吐案例

2008年的夏天,我刚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很幸运地留在了第二临床附属医院工作。刚刚走上临床的我,自认为大学数载的寒窗苦读,以及平素善于思辨,加之有空没空地研究《易经》、道教等理论,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已经在一个相当的高度,自然治些临床常见病应该不在话下。
按照医院管理规定,新留院的医生,都要安排各科轮转,我被安排到某科轮转。当时该科带我的老师是一个副主任医师,分配我独立管理一组病人。老师每周查房两次,平时就我一个人,当时感觉真爽,可以运用一下这些年学习的知识,给我的病人开汤药了。那真是意气风发,有一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感觉。
很快我就给一些病人开了汤药,其中有些有效,有些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当时的感觉就是可能药还需在吃一段时间吧,毕竟是慢性病嘛,怎么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一天,病房里收了位女患者,这个我印象很深刻,可能是病人的特点太明显了。她中等个子,因为手指关节疼痛收入院的。开始以为就是中医所说的痹证而已。一问患者,近半月每次饭后就恶心呕吐,不需十分钟,就能把之前吃的东西几乎都吐出来,喝水倒是没事。患者不是很瘦,皮肤有光泽,面色暗黄一些,查腹也无明显压痛,舌淡红,薄白苔,脉象左右均偏弱一些。
因为病人比较特殊,管我的老师查看了病人,开了香苏散之类的方剂,加入一些止吐的生姜、半夏。同时也申请了消化科的会诊,开了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但药后诸症同前,未见改善。
我想,这病人吐那么久了,不像五苓散的水入即吐,是不是胃气不足,需要培补中气。当然也只是想想,毕竟病人比较疑难,还是听听消化科医生的建议吧。
消化科医生会诊后,看病人有些忧愁的面容,可能是病人担心胃里长了东西,说需要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当时觉得老师就是老师啊,分析得很有道理!开了柴胡疏肝散合降逆止呕的药,同时加用莫沙比利等西药。可是病人吃完不光吃饭吐,连汤药也吐了。
这可怎么办呢?
老师换了补中降逆的方子,还是没有效果,好在消化道造影结果出来了,就一个小小的消化道憩室,没有发现别的肿物,病人的心病暂时是去了一去。可还是吐啊,西医抑酸的、保护胃黏膜的、促进胃动力的、止吐的药物啊都用上了,甚至我们在病人饭前注射甲氧氯普胺提前止吐,但是病人饭后还是照样吐出来许多。病人也是今天换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什么的,都没什么起色。没办法通过科主任的关系找到消化科主任,推荐了一个方法,吴茱萸粉末贴脚心,能引火下行,达到止吐的目的。我们如法炮制,还是不尽如人意。
恰好当时我在研习《伤寒论》,心想这难道是所谓的“胃反”吗,白天查房时脑中一念闪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要不就试试这个方子吧,病人不就是食已即吐嘛。于是开了,生大黄15g、生甘草10g。
有位同学疑惑地问:“老师,就两味药啊!”
我说:“试试吧,不知道药房给抓不抓,先开三剂试试吧!”
药煎出来,我拿着看怎么看怎么稀,淡淡的黄色。我给病人送了过去,因为之前患者喝中药也吐,所以这次我拿过去的药,也怕病人反应不好,就说:“你试试看,不要一次吃完,慢慢地当水喝了,如果吐,我再给你想想别的办法。”
第二天早上,病人一脸神奇地看着我说:“大夫,我昨天晚上吃的中药没有吐,今天早上喝了也没吐,刚喝完粥,现在都半小时了,还没有吐,是不是好了,大夫。”
我说:“嗯,不错应该可以,咱再看看。”
其实我一直没有底,上完班回到家心想这大黄是不是给大了,病人的脉有些弱啊,也没有便秘。真没想到能有这效果!
我赶紧问:“肚子疼吗?没有腹泻吧。”
病人回答:“没有拉肚子,你这药还挺好喝,有点甜味。”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效如桴鼓,当时简直是美醉了!
接下来还是这个方子,患者两三天都没有吐,我想病人应该好了吧。不料患者自己也觉得好了,中午吃了一些油腻食物,晚上又开始吐了。我接着开这小方,患者感觉不错,早上、中午都不吐,晚上吃东西,跟以前一样,必须吐几口,病人还自我安慰:“以后我就早上、中午多吃些,晚上就不吃了。”
我感觉很困惑,晚上回到家把张仲景的治恶心呕吐的条文和方剂研究了一遍,也没研究出个所以然。而后试过其他方子,还是不管用,病人主动要求换回大黄甘草汤喝,说还是这个好喝。后来我就从该科出科了,半个月后在楼道里碰见她,说还是那样,不过挺感谢我的,毕竟已经能吃两顿了。说过几天转到消化科做个胃镜看看,没毛病就回家了。
这个病人,燃起了我的斗志!原来看医案,看到很多立竿见影的案例都只是望洋兴叹。我怎么就没有这么神效的病案呢,是不是真的有这么神奇?就是这么一个不太完美的案例,使得我开始觉得原来中医真的可以这么效如桴鼓,原来小方小药也能这么神奇!原来经方是这么神奇!
不过我还是不知道病人为什么吃大黄甘草汤就取效了,难道真的符合条文就可以了吗,经方你太有魅力了!我心中默默说道,这辈子就你了——经方,我以后得好好研究。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