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一得手记:诊余思辨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我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里,那里虽然谈不上是人杰地灵、龙盘虎踞之地,也算是水光山色、绿树环绕之所吧。儿时因为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我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也跟大多数孩童一样,挖着泥鳅、玩着泥巴、捞着小鱼,终日里毫无烦恼,自得其乐。忽一日,我和同伴们正玩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爷爷问我们要不要一同去采药。同伴们玩得正起劲,都没搭理我爷爷。只有我这只“小鸡”,倒是觉得这个好像从没有玩过,就撇下了伙伴,一同随爷爷采药去了。刚开始去的时候,还觉得很新鲜,毕竟能挖土挺好玩的。可是没一会工夫,因为也没有个同伴,挖着挖着就有点烦了。爷爷见状,笑嘻嘻地给我讲起了草药治病的故事,记忆中是关于车前草治疗水肿的故事。爷爷边讲还边比画,我头一次听说这种小小的草药居然还能给人治病,甚是好奇,不停地追问着爷爷问题。那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不到半天工夫,我们爷俩就采回了一大筐草药。
爷爷是自学成才,我经常听爷爷辈的邻里夸我爷爷,说我爷爷那真是聪明。虽然家里穷,没上过私塾,但是挡不住一颗好学的心。听老人们说爷爷住在地主家旁边,他的父亲在地主家做长工,因为这个便利,爷爷经常去旁边地主家借书抄看。据说爷爷记忆力好,抄一遍就都记住了,记住之后就跟那些小伙伴们说各种书里面的知识,我们当地说是各种时文。爷爷通过自学研究,掌握了打猎、淘金、捕鱼等技艺,其中最擅长的还是医学。记忆中爷爷最善治的是肝炎、肾炎以及跌打损伤等疾病,他经常自己上山采药配药,每天常有不少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医名也算是满誉乡野了。我有时候就跟着一旁听听,有时候就跟着一块切割加工草药。
儿时的耳濡目染,使我从小便悄悄立下志向,将来也学爷爷一样当一名医生。渐渐长大后,我开始主动帮爷爷采药切药,并问一些医学知识。爷爷善于眼诊,通过望诊眼睛,能诊断出一些内伤疾病。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老是追着爷爷问能不能教我一下,爷爷总是笑着对我说:“等你长大点再教你,这个不能马虎,先学好基本功再说。”就这样,在我10岁那年,我被家里安排去了外地读书,爷爷担心我的安危,终于第一次教了我一些点穴术,用来防身,还有一些治病知识,现在想想也就记得一点点穴术了,当时的治病知识早已还给爷爷了。
初中三年级那年,爷爷病重,浑身水肿,心肺功能很差,眼看病情越来越重,乡下医生怎么治也不见好。有一天爷爷病情突然好转,有点精气神了,他叫我去大姑父家挖一些犁头草,爷爷说这个能治他的水肿。因为我上学的地方离我大姑父家很近,所以就叫我去办这事。可是我那天回家的时候竟然给忘了。我以为爷爷一定会很失望,可是当我回家见到爷爷的时候,感觉他明显没有白天精神了。我跟爷爷说:“我今天忘了去采药了,您没事吧?”爷爷还是平时那样和蔼地说:“没事,明天再取回来就行,你去写作业吧。”第二天放学,我早早地去了姑父家,在姑父的帮助下,在他们家小院里挖了一些犁头草,之后我就急匆匆地赶回了家。可是回家一看,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是伯伯姑姑辈的,我拎着草药去看爷爷,爷爷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一边止住眼里的泪水,一边懊恼昨天没能把爷爷的药采回来。后来听大人们说,爷爷昨天那种情况可能是回光返照。到了凌晨,爷爷真的就此离开了我们。
我总觉得要是我早点去给爷爷采药就好了,因此心里很是内疚。虽然丧事办完一段时间了,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复,直到快要期末考试我才慢慢醒悟,我想我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爷爷对我的厚爱。于是更坚定我的学医志向,默默地给自己加油,终于考上了大学。
开始填报志愿的时候,爸爸问我想学什么专业,我说当然是学医了,一个学中医的伯父也对我的选择表示非常赞同。我们当时是先出高考分数,然后根据分数填报志愿。我和父亲选了几所医学院校,一直犹豫第一志愿填哪个学校。父亲就给我做了几个签,“你抽吧,抽到哪个就报哪个,大不了再给你复读一年。”可能是爷爷的在天之灵,也可能是冥冥之中的宿命,我抽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爸爸说那就填这个吧,好好学。拿到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后,我去爷爷坟头磕了几个头,并在心底暗暗地跟爷爷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好大夫”。后来我就顺利地入了学,然后就有了我后来学习中医近20年的故事了。
进入大学后,我刚开始对阴阳五行很不认同,因为一路学习过来都是数理化,有道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没想到了中医这似乎不太管用了。一个老师说:以前学医最好的是那帮秀才,“秀才学医,犹如笼中捉鸡”,你们现在至少也是个举子,应该很快就能学好的。老师的鼓励,使我更坚定目标。我暂时摈弃了之前的数理化思维,开始潜心学习阴阳五行知识,虽然刚开始觉得很枯燥,但是学着学着就跟着了魔似的,以至于后来对于各种事物我都能讲出其中的阴阳五行道道来。我终日泡在图书馆,研究各种新奇诊病治病法和《易经》等,自以为学有所得,然后一有人向我问诊,我就开始试着自己组方下药,有的确实是有些效果,大多时候是石沉大海的。那时真有种“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的感觉。一次寒假放学回家,我去请教伯父问怎么按理论来治病没有啥效果,他告诉我说:理论再好,不会治病那都是假把式,你应该多读读医案,特别是那种疑难病诊治思路。于是我开始潜心研究各种医案,慢慢地我学会了依葫芦画瓢,终于能简单地治些小病了。后来通过读医案我也慢慢明白,分析病情实际跟数学建模思维一样,关键是找到解决方法。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被留在实习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心内科的疾病向来以急危重为特点,所以虽然我们是中医院,西医的各种诊疗设备我们也都具备,也有一批优秀的西医大夫。因为工作分配原因,我的上级医师就是一名西医大夫,中医方面我就只能自己摸索学习。于是我白天对着一些病证,晚上就回去查经典,第二天照搬经方进行治疗,就这样我收集了一些效如桴鼓的经方医案。为了不把这些用方思路给弄丢了,我开始把诊治过程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特别是处方用药思路。我后来发现,这个习惯一方面加深了我对经方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了我用此类经方的诊疗思路。随着临证越多,越发现知识的匮乏,我经常羡慕叶天士能有十七位老师点拨。一次机缘,我投入了恩师王焕禄老师门下。王老师师承岭南经方大师陈慎吾先生,善于调理脾胃,以诊治杂病而闻名。我利用周末时间,跟随老师侍诊学习,这期间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当我看到那些平淡无奇的小方,经老师一用,居然也能有如此疗效的时候,我开始回到最初的八纲辨证法,老老实实地研究每一门疾病的治法。其中一些效案诊治思路,我也记录了下来。就这样,慢慢地积少成多,也就有了今天这一本小册子。
古代先贤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宏志,我著书立说的目的其实谈不上这么高大上。起初也只是为了留下治病医案和诊治思路,方便自己和像我一样迷茫的学子学习之用。就像桃花源记一样,总担心走出去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后来写得多了,同门中的一些师兄弟建议我将它出版。于是我历时十年,几经修稿,方才有了今天这本拙著。
正因为这本小书是我近十年来临证一些谈不上成熟的验案,当时思之所及,若有感悟而记,所以难免存在一些纰漏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在成书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授业恩师王焕禄老师,王老虽年已八旬又三,仍精神矍铄、目达耳通,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每周坚持出五天门诊,真是我辈楷模。王老一直秉承“传承岐黄、提携后学”的理念,常常于门诊和平时工作之时无私点拨授业,真是无所保留,有问必答。是书得以面世之前,有幸请得王老为之审稿和作序,承蒙恩师提携,方有此胆量将其付梓。此外,一并要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人生导师郭自强教授,一直以来在医学知识方面和为人处世之道方面给我教诲,使我受益良多。感谢为此书付出心血的可爱的家人和朋友们,以及那些亲爱的患者朋友们!
希望此书的出版,能给朋友们带来些许帮助。也借此慰藉我先祖父在天之灵吧。
匡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