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溪水问题的启示
还是前面那个小溪大河假说,如果说温胆汤类方是“走泄”痰湿浊邪,帮助气血运行,来治疗那条迟缓的小溪。那么对于水特别少的小溪,虽然气血周流速度并不迟滞,一个外在的大石头来袭,自然是动静不小,这些病人又需哪类方剂治疗呢。
先看叶天士那段条文,他把邪留三焦,比作伤寒中少阳病,用温胆汤之走泄祛除三焦之邪的方法,比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之半的方法。那么小柴胡汤也是解决小溪的问题吗?
《伤寒论》张仲景解释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很显然开头那句“血弱气尽”不正是在描绘那条小溪嘛!
那么小柴胡汤证的症状多不多呢,我们知道光主症就有四条,还有诸多或然症,这不是印证了小溪水少而迟滞易出现大而多的动静嘛!但这些症状,多半是胃肠神经症状。对于这条血弱气尽的小溪出现的神经症状,张仲景选择的是小柴胡剂,边补边清的方法,当然半夏是不是在走泄呢,我想应该是吧。所以在使用小柴胡汤时,多半是先想着有那么一条小溪在眼前,然后随症加减治疗。
这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七十多岁,面色暗黄,说话声音少了一些底气,一看就属于虚的那种。主要的症状是舌尖发麻,口腔发涩发干感。还有咽部不适,晨起有黏痰不易咳出,偶有心慌不适,饮食无味,食欲缺乏,剑突下饱满感,时有呃逆,无明显恶寒感,全身不适感,大便干燥,数日一行,小便尚可,睡眠尚可。舌黯红,少苔,色白,脉弦软。胃脘部有轻压痛,局部肌肉发紧感,无明显胸胁苦满,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下腹部无明显压痛。
我认为临床上辨证首先需要辨虚与实,虚实如果弄错,方剂和药物就无需多说了,无效还在其次,恐怕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反应。这个病人从整体来看,很容易辨证为虚证。若就部位来看,脾胃肯定是难辞其咎,但是舌尖发麻怎么看都跟心有点关系,舌为心之苗嘛!何况主要是舌尖发麻。还有就是除了脾胃症状外,大多是些精神方面的症状,舌尖发麻,口腔发涩发干感,咽部不适,全身不适,这些精神症状,感觉的异常,应该跟中医的肝有些关系。
于是开了三剂旋覆代赭石汤,首先考虑了脾胃亏虚,还有痰浊痞结,因此会出现剑突下饱满感,腹诊也符合痞气的表现;其二考虑到旋覆花味苦、辛、咸,不但有降气消痞之功,尚有疏肝的作用,这些精神症状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另外患者脾胃亏虚,虚火不降,出现舌尖发麻,口腔发涩发干等感觉。所以一方面需要健脾胃,一方面降痰浊,扫清虚火下归的障碍。
三剂药后,患者舌尖发麻迎刃而解,痞满感明显好转,大便也不那么费劲了,我心中顿时了了,无非是脾胃健运,胃气下行,虚火逐渐归元的势头。续进前方。
旋覆代赭石汤原文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本来是治疗胃虚痰气痞证。痞证的特点是指心下堵闷不舒,手按之却柔软无物。旋覆代赭石汤是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去掉柴胡、黄芩,同时减少人参用量,增加生姜用量,加上旋覆花、代赭石。以方测病机,当然比小柴胡汤更得血弱气尽了。
那么同样是疏肝,小柴胡汤使用柴胡升发宣透,黄芩散其郁热,而旋覆代赭石汤使用旋覆花降气轻散,代赭石重镇抑肝。可以说小柴胡汤属于小溪虽然水少,但气血运行并不迟滞,甚至内部运行还很快,所以用黄芩苦寒一类药物延缓气血运行,柴胡从内向外推挡那股邪气。旋覆代赭石汤属于小溪不但水少,而且运行缓慢,所以特意增加了生姜的用量来推动气血的运行,旋覆花从上化解那股邪气。也就是说当脾胃亏虚到一定的程度,疏肝药已经不能使用,需要升级到镇肝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