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药方快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散寒祛湿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古方

柴胡(去苗)、前胡(去苗,洗)、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羌活(去苗)、独活(去苗)、茯苓(去皮)、桔梗、人参(去芦)、甘草各三十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功效主治: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随症加减

①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

②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

③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歌诀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麻黄细辛附子汤

助阳解表

《伤寒论》古方

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主治: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症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症见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
(可发汗解表)

方剂歌诀

快速记

麻黄细辛附子汤,

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

寒重热轻脉沉良。

随症加减

①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

②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

③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以祛湿通络止痛。

现代用法

麻黄(去节)6 克,附子(炮,去皮)9 克,细辛 3 克。上三味,水煎服。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古方

人参、紫苏叶、干葛根(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茯苓(去皮)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木香、陈皮(去白)、甘草(炙)各半两。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大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患者不宜。

功效主治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现代药理发现参苏饮不仅有较好的解热、镇痛、镇咳、祛痰等作用,且具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方剂歌诀

参苏饮中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苓,

气虚外感最相宜。

随症加减

①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用荆芥、防风、葛根。

②若头痛严重者,加川芎、白芷、藁本,可解表止痛。

现代用法

人参、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各 6 克,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各 4 克。加生姜 7 片,大枣 1 枚,水煎温服。

加减葳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经验方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生葱白二枚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钱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甘草五分,大枣二枚,水煎,分温再服。

使用注意

若外感表证而无阴虚者,则不宜使用。

功效主治

滋阴解表。常用于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现代药理证实其对青霉素致小白鼠上呼吸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

方剂歌诀

加减葳蕤用白薇,

豆豉生葱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

阴虚发汗此方魁。

随症加减

①若表证较重,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

②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蒌皮以利咽化痰。

③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天花粉清热生津除烦。

现代用法

葳蕤 9 克,葱白 6 克,桔梗、薄荷各 4.5 克,白薇3 克,淡豆豉 12 克,炙甘草 1.5 克,红枣 2 枚。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