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读经典从娃娃抓起
如果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我们提高语文成绩、提高个人素养的一条重要的主观途径,若学校、社会和国家再能辅以其他方法,就无疑为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和民族素养上一个双保险。今天上午在电视大学听了一场由北京师范大学语文学习课题组专家成员作的“北师大语文突破学习模式”报告会,无论其讲座目的,也不谈究竟是否介绍了实在的学习方式,其中有一点我个人十分认同,他们研究认为,现在学生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我们多数人把学语文的习惯丢了,尤其是学文言文的习惯丢了,而文言文学习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最快效的方法。因此,北师大语文学习课题组提出一名学生从小到大应学习100篇文言文的看法,如此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足以应对了。姑且不论一个人学多少文言文方才有用,用在何处,而从小学习文言文却是必需的。
中国历史上,但凡伟大的文豪无一不是从小就在文言中熏染而出的,即便是我国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是在文言书堆中扎下了厚实的文学根底,吸收了古人深刻的思想后形成了自己新潮的意识。众多海外华侨,过去的,现在的,年长的,年轻的,他们回国后的语文学习并不逊于国内水平,甚至许多海归插班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还远高于国内学生。究其原因,多为父母为了不让在海外生活的孩子忘记中国文化而从小给他们辅之以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的学习,厚积了多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推崇的古典名著、经学的丰富营养和深邃精华,这些孩子的语文岂有不足之理?语文没有难易之分,只有优劣之别。的确如此。日常生活本就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环境,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语文要考不及格还真不容易,但要考优秀、拿高分更不容易,这便是学习环境层次的高低差异问题。而目前,不同层次的学习环境多数只体现在家庭之中,家长目光长远、要求较高者,自小就给予了孩子相应的教育,反之则完全把教育教学寄予学校,而后者往往占多数。综观现在的学校学习,更多看重的是短期内的高分回报,更多的是挤时间强训练,很少有条件为语文学习——一种稳笃的、耐心的、庞杂的、长期的学习大开方便之门,尤其是初高中,他们追求的是三年出成效,“小火炖牛肉”式的学习方式对短暂的三年而言是太奢侈了。
为此,个人有个不成熟的看法:语文功底从娃娃抓起,小学教材中编入孔孟老庄,编入经典名著等,而且应坚持选编原著而非简化版,让孩子尽早地认识丰富的文字,接触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渗透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
我欣赏台湾把《孟子》作为国学教材的做法,仁义礼信等敦厚的正统思想根植于孩子头脑,整个的社会风气自然向善向美。我国还不乏《三字经》《弟子规》等认汉字学做人的经典,为何就没有只言片语编选进教材进行学习呢?
我惊叹日本用寒假时间共集24万名学生学习《论语》。我国宋相赵普以半部《论语》为太祖打天下,又以半部《论语》为太祖治天下,足见《论语》二十篇不可估量的价值。现今他国普学,我族又岂有弃之之理?
西方国家爱读《老子》,好其严密精当的辩证思维,爱因斯坦“相对论”便是受其益而无穷。我族我辈却不知不闻不学《老子》,眼睁睁地将自家的好东西拱手让人,其情何以堪?
我对小学语文教材知之甚少,但所知的那丁点儿已足令人担忧。就我了解的苏教版小学一至四年级语文教材中,除为数不多的几首古诗(古诗教学仅限于背诵)外,仅有的几则寓言还都完全白话,毫无一点原有的味道,更不见其他文言典范出现于课本中。小学六年,时间较长,学科较少,有足够空间拉开“慢火炖煮”的学习;孩子思想单纯,又是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最佳时机,引入古之经典,无论从思想的锻炼上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会有明显的成效,同时为学生进入初高中的短暂性、竞争性和选拔性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为与高考接轨,苏州市初中考试从去年开始增加了课外文言短文的阅读,学生只是在进入初中时方才接触到了几篇较为通俗的文言文,可说是毫无文言基础,一下子又要阅读陌生的课外古文,最终效果可想而知。若将此环节(文言短文学习)先安排在小学阶段,与识字教学同步,我想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提高语文成绩的出路在哪里,学语文的出路在哪里,我想我国的教育部门未尝不能做尝试。而一旦得到上面的保证认可,全民皆将行动。届时,传统文化将回归,传统思想将归位,民族素养将提升,民族特色将再度鲜明,民族立场将渐走渐明,民族前程将日趋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