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寻常语文路:一个普通教师的思与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语文是一种滋养

倾听黄厚江老师报告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现价值观的整个过程,怎样才能不流于政治课形式,避免活动不超越语文范畴?得到的回答是:把语文当语文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简简单单一句话却似一个暗语道尽了一切,也道出了他主张语文的本色教学态度:语文就是语文,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东西。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就该用语文的方法却逐步治愈、弥合。

一、“固本培元”谈本元

语文是什么?黄老师的一个问题就让我发憷良久,教了八年语文,真没考虑过什么是语文。语文老师不知语文为何物,怎么谈得上能很好地教语文。语文课,不是为了考试,黄老师对语文课的表述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他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是为了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或许这样的语文课无法在应试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着力于稳扎稳打的深厚根基的奠定。看黄老师的书,听他的报告,都如见到一位老中医在静静的、细细的为语文把着脉,然后慢条斯理地开出一贴调理的药引,不似西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及时奏效,却使语文这一病号的身体从根本上慢慢复原,走向振奋精气神的全胜结局,真正让语文回到了“原点”。元者,万物之始,又有本原、根本、首位之意。语文之始也即语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看清方向,辨明途径,紧紧牢记语文之根本进行语文活动,不管外界如何变幻,也需走语文的道路,慢慢地、稳稳地、一步一步地向前,会走、走实、走好!

二、语言活动显本真

“语文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语言进行,”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学习和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素养,而不是靠大量的灌输和盲目的做题。每每看到同行形式新颖的公开课时,总会自省:我会上课吗?我会上好课吗?我的课上好像从来没有过“演”这么回事,即使是公开课,都从不事先安排学生排练什么小品之类,也不会特别要求学生做到怎样,一切和平常一样,课上该读时读,该想时想,该说时说,该讨论时就讨论,不会为迎合某种时尚而设计不必要的活动,我认为一切教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需要上。我很信奉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读,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体悟真意,训练语感,积累写作素材,领悟汉语抑扬顿挫、语意丰涵的魅力。与其多做题来提高理解力,不如自行多读几篇文章。我认为理解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日积月累后渗入思想浸润质素的感觉,很难说出为什么。

中国历来崇尚写作,以写的方式来体验生活,升华情愫,升腾能力。过去人们反对的只是八股式文章,并非写作这个方式。阅读、游历、学习……一切活动最终都只有诉诸文字,用鲜活的语言呈现所有经历,才能为人生添彩一笔。这才是学习语文的追求之一,才是教语文的目的之一。当这些文字被人欣赏、为自己认可并以之为动力而把写作视为一种习惯时,那便上升为一种真爱——离不开母语,必须与之朝夕相处,这就是真正的语文,语之成文,大行其道。因此,语文课上不能缺少写作一环,仿写、改写,自由创作、命题练笔,片段训练、通篇写作……但绝对不能以做题来替代写作。

语文是一个过程。事实上,将听、说、读转化为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体悟的过程,在读中悟出文本精髓,在听中悟出生活本色,在说中悟出语言魅力,与此同时,又会以文促读,因写细听,因章助言。如此循环,有如人身体中的血脉因注入了养分而浑然畅通,整个人精神焕发。但是这样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一段漫长的滋养的时间。

“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叶圣陶先生早已主张回归语文本体特点去教学。

三、科研意识论本色

黄老师有一个很幽默而生动的比方:一篇论文有三个爸爸和妈妈,教学与研究,实践和理论,自己的观点(或例子)和别人的例子(或观点)。我极有共鸣之处。说这话可能有不知天高地厚之嫌,但确是肺腑之言。黄老师细心,看得透彻,分得细化,概而言之,论文其实就只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只是这对夫妇身兼数职,有着多重身份。对于老师而言,教学就是实践,就是自己观点(或实例)的体现,研究即理论,自己的想法、他人的观点都在研究的范畴之内。研究也是一个过程,提出假设——实践论证——改良实施——整理撰写,一番孕育后论文方才诞生。同事都说我是写论文快手,只要想写,一天工夫便能有所产出。其实他们不知就里,这一天时间只是我在多日实践和零碎收集后的整理汇总而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还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在一日之内无中生有。所谓论文,是在讨论或研究之后写成的文章,不作任何讨论或研究,只为论文而文的何以能称之为论文,这样的文章即使写成也势必不会有生命。

我虽然论文不多,仅有的数篇也多为想法幼稚,但我充分感受到这一过程带给自己专业方面和教学中的影响:因为有某一方面的假想而千方百计欲在教学中找到答案,于是便会绞尽脑汁着力于教学设计、课堂实践,长期尝试,自然促进了个人备课和上课的质量,真正让人体验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的喜悦感。

不弄虚作假,不闭门造车,也不借腹生子,带着一些想法,哪怕只有一个想法去教学语文,在教学中修正所想,让自己的孩子(思想、论文)足月诞出!

四、树立意识吐本意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形式新颖、活动丰富、气氛热闹……听课越多,反而好像越迷失方向。教无定法,语文尤其是。但再无框架,师生的互动不能少:老师合理而有效的导引,学生作积极的语言思维训练。我为自己的教学树立了一个不成熟的标准,那就是教学设计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需有灵活驾驭沸腾的课堂的能力,师生在活跃的思维交流中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握住课堂中的主线,放手学生自由地解读、思考、交流,在解读中体悟,在思考中发现,在交流中生成,教师感到教学的轻松,学生觉得语文的有趣,师生在互相欣赏和借鉴中和谐地教与学。

原本不敢将这一“标准”吐露,生怕遭人话柄,受人耻笑,但黄老师一句“要有清晰的标准”即“建立自己的课程标准”坚定了我徘徊的心态。感谢黄老师毫不保留地提点,若多有几个像黄老师一样的学者,竭力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真诚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除尽沿途的荆棘,越走越顺利!

语文是一种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生活的积淀,在日月的滋润下渐显渐露。语文就如一碗白米饭,没有多么诱人的色味,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滋养着人们的身心。正本清源,还语文以本色,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真爱收之以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