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肺的认识
什么是肺
《素问·灵兰秘典论》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是古代的官名。《黄帝内经》把五脏形象比作中央官员,而把六腑则比作地方官员。“六腑官员”的工作地点一般在基层,细致、认真地处理地方工作;“五脏官员”则权衡治理,统摄大局,他们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一旦五脏功能不协调或出现障碍,则会百病缠身。
《黄帝内经》认为,肺为“相傅之官”, “相”即宰相,“傅”即师傅,意思是说肺脏在五脏中处于军师的地位,和姜子牙、刘伯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类似。虽然《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中心脏的地位最高,不过如果从人体解剖方面来讲,肺居最高位。《黄帝内经》还认为肺主治节,认为只有肺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才能调畅。所有的理论都证实一点:肺在人体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往往对全身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就像贤臣、宰相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样。
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特征的概括。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所侵,常易犯肺而致病;肺亦常为其他脏腑病变所累。简单地说,肺居高位,必先被邪所伤;肺为清虚之脏,肃静轻清,不容纤芥,经不住邪气的侵袭。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会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失音、肺痿、咯血、肺痨等病症。一旦肺脏被邪所侵,当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法来治疗,用药以宣散、轻清为贵,过润、过燥、过寒、过热的药都不适宜。
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或官员车上的伞盖,《黄帝内经》喻肺脏为华盖。《素问·病能论》说:“肺者藏之盖也。”肺的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位于胸腔,因而称之“华盖”。肺居高位,能行水,故又有“水之上源”之称。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具有抵制外邪侵袭的作用,故《素问·痿论》说:“肺者,藏之长也。”《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因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通外界,故外邪侵袭,首先犯肺;又因肺外合皮毛,皮毛因风寒燥湿侵袭受邪,亦内合于肺。故肺易为诸邪所侵。
肺主气,司呼吸
1.肺主气
提到“气”字,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中医说的人体之气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有着实质的区别。人体之气,一般来源于精气(即父母的先天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精气)、谷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
气的生成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在《素问·五藏生成篇》中写道:“诸气者皆属于肺。”意思是说肺主一身之气,人体中的各种气,都由肺所主,归属于肺。尤其是宗气,其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因此说肺功能受阻则会直接影响宗气的生成,进而会影响全身之气的生成。同时,之所以说肺主气,还因为肺对全身的气机有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司呼吸
中医学认为,肺司呼吸,意思是肺主呼吸之气,也就是说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伴随着肺的一吸一呼,人体吸入大自然的清气,排出体内的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也随之完成。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就是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一旦出现肺的呼吸功能失调,则会出现浊气不能排出、清气不能吸入的状况,这样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就会受损,生命健康也无从谈起。简单地说,所谓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其实都是肺的呼吸功能在起作用。
肺主行水
《素问·经脉别论》认为肺经可“通调水道”。中医学认为,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可以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主行水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可以把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微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向上可以到达头面诸窍,向外则可以到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那些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最终化为汗液,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其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把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由内向下输送,抵达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同时把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肾(或膀胱),最终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简单地说,“肺主行水”表现在肺可以凭借其宣发与肃降的作用来输布水液。而清代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肺为水之上源”,也是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可以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
一旦外邪袭肺,肺便会失去宣发作用,这样一来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身体开始出现无汗、水肿等症状。如果内伤及肺,那么肺就会失去肃降的功能,出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的症状,这是因为肺失肃降导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膀胱。而肺主行水的功能如果失常,也会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于是聚而为痰饮水湿;水饮蕴积于肺,就会阻塞气道,影响气体交换,这时一般会咳喘痰多,严重者甚至不能平卧。此时如果没能引起重视,任由病情发展,可致全身水肿,最终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
由于水液输布障碍大多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因此在临床上,中医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症,一般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开鬼门”之法,古人形象地称之为“提壶揭盖”,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称这种方法为“开上源以利下流”。
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最终都会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然后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使体内外的清浊之气进行交换,最后通过肺气宣降的作用,把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因此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不过血液的运行则又依赖于肺气的调节和推动。肺通过呼吸达到调节全身气机的目的,从而促进血液运行。中医学认为,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而《素问·平人气象论》也记载道:“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同时,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相结合,生成宗气,而宗气的作用是可以“贯心脉”,以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液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脉道通畅时才会正常运行。如果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血液就可能运行不畅,甚至导致血脉瘀滞,以致有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出现;相反,血液因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而运行不畅,肺气的宣降也会受到影响,会有咳嗽、气喘等症状。
2.肺主治节
所谓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调节呼吸运动。呼吸保持通畅均匀,得以正常交换体内外之气。
●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使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得到调节,全身气机保持通畅。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调节和推动血液的运行。
●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对全身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进行治理和调节。
由此可见,肺主治节,高度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宣发与肃降
1.肺主宣发
所谓宣发,就是宣通、发散,也就是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发散。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指的是肺气向下的通降作用。肺主宣发主要有以下3点作用:
●吸清呼浊。
●布散由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可外到皮肤毛发。
●宣发卫气,对肌肤毛窍的开阖进行调节,将代谢后的汗液排出体外。肺的宣发功能如果失调,不能使肺气正常宣发布散,就会出现胸闷、鼻塞、喷嚏、咳喘、呼吸不畅、无汗、肌肤无华、毛发焦枯等症状。
2.肺主肃降
肺主肃降,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肺居于胸腔上部,位置最高,向下布散吸入的清气和由脾传输于肺的水谷精微及津液。
●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将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肃清,以便使呼吸道保持洁净。肺的肃降功能如果受损,就会有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嗽、咳痰等症状出现。
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宣发功能如果不正常,肃降功能必会受到影响;肃降功能失调,宣发功能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宣发与肃降相互协调,肺的功能就能正常运行,气道通畅,呼吸均匀,正常交换体内外气体。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如果失衡,就会有“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前者以咳嗽为主要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特征。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的作用主要是防御外邪,润泽皮肤和辅助呼吸,调节津液代谢。但它们需要卫气和津液的润泽、濡养。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相互为用的关系。
肺对皮毛主要有以下两点作用:
●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作用,充皮肤、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
●输精于皮毛,即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之精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有光泽。若肺精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表现为自汗或易感冒,又会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同时,皮毛对肺的主要作用也有两点:
●皮毛能使肺气宣散,以调节呼吸。汗孔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气门”“玄府”,也就是说汗孔既是汗液排泄的重要门户,又是随肺的宣发和肃降交换体内外气体的场所。
●邪入皮毛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郁遏卫气,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咳喘等症,则表示肺已被病邪所伤。所以,解表与宣肺在治疗外感表证时常同时应用。
肺开窍于鼻
鼻为肺之窍。鼻与肺直接相连,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鼻位于呼吸道的最上方,通过咽喉、气管等与肺相连,具有主嗅觉、通气的功能。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要依赖肺气。鼻窍因肺气宣畅而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如果肺气不利会导致鼻塞不通,呼吸不畅,嗅觉变差。正如《灵枢·五阅五使》载:“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载:“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所以,鼻部出现的异常变化常被作为临床上诊断肺脏病变的依据之一。如多用辛散宣肺之法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病症。
肺在液为涕
涕,即为鼻黏膜的分泌液——鼻涕,其作用为润泽鼻窍。鼻涕是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认为“五脏化液……肺为涕”。从涕的变化可以得知肺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若肺的功能正常,鼻涕就会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被寒邪侵袭,肺气失宣,寒邪凝肺,则鼻流清涕;肺热壅盛,则可能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又会鼻干而痛。
肺在志为忧(悲)
中医认为“肺在志为忧(悲)”。因忧和悲同属肺志。忧虑和悲伤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反应或情绪变化,由肺气、肺精所化,反映肺气、肺精的生理功能。过度悲伤或过度忧虑,都是对人体影响很大的不良情绪。严重时会使肺精、肺气损伤,或直接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伤过度会导致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出现。同理,当肺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由于抵抗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能力下降,机体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肺与秋气相通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相通,肺主秋。肺和秋五行都属金。秋至而暑去起凉风,草木皆凋。肺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的肃杀之气,往往削减夏气的生长太过;肺气的肃降,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火上炎。肺与秋气相通,所以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收敛和制约功能强盛。人体气血运行在秋日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过渡至“冬藏”。故养生强调神气也要顺应秋气而渐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治疗肺病时,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常见肺燥之证,在临床上表现为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肺与五色、五行、方位及表里关系
肺与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五行属金,方位为西方,肺部疾病都会引起面色发白。《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表现在肺和大肠的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因此肺部疾病一般也会引起大肠的不适,如排便的异常,这也是很多肺病患者出现便秘的原因。
五色应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