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好脾胃胃口好
什么是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下面具体介绍。
1.脾阳虚
脾阳虚是指脾的阳气虚衰而阴气过盛的病理现象。脾阳虚时,会出现以下症状。
①畏寒怕冷。人体阳气就像自然界的太阳,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机体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的状态。因此,脾阳虚的人大都四肢不温,畏寒怕冷。
②完谷不化。完谷不化是指大便不成形,中间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的腹泻表现。古人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过程就好比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煮饭的锅,而阳气就是煮饭用的火,没有了“火”, “生米”就无法煮成“熟饭”。所以,当阳气不足时,进入胃中的食物无法很好地“腐熟”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③舌淡而胖或有齿痕。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水液的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的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则会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④精神不振,脉象沉细。阳气不足,生命活动减弱,就会表现为萎靡懒动。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脉管,脉象则沉细无力。
2.胃阳虚
胃阳虚证,又名胃虚寒证,是指人体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冷肢凉,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此病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伤及胃阳所致。
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胃脘冷痛;性属虚寒,故其痛绵绵不已,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食后、按压、得温均可使疼痛缓解;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则食少,呕吐清水或夹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全身失于温煦,功能减退,则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阳虚内寒,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象。本证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脾阳虚与胃阳虚、脾气虚与胃气虚,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阳虚、脾气虚以脾失运化为主,胀痛的部位在大腹,以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为主;胃阳虚、胃气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状明显。
饮食宜忌 脾阳虚者宜吃性属温热的食物,宜吃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物,宜温补,忌清补,宜食热量较高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忌吃性寒生冷的食物。胃阳虚者应吃一些暖胃驱寒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荔枝、南瓜等温热性食物。
脾胃虚寒证指的是脾胃的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脾阳虚和胃阳虚也属于脾胃虚寒的范畴。食用过多的生冷食物、饮食失调、过度疲倦、久病或忧思伤脾等都是其产生的原因。以四肢水肿、畏寒喜暖、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为主要症状,疼痛时胃部常有寒凉感,热敷后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已,空腹的时候痛得更厉害,进食后有所缓解,劳累和吃凉食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者加重,经常口吐清水,胃口欠佳,精神疲惫,手足不温。
食欲缺乏是怎么回事
食欲缺乏是指进食的欲望下降。暴饮暴食、酗酒吸烟、过食生冷、饥饱不均、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以及饱食后运动等不良习惯皆会导致脾胃不和,脾胃不和致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食欲缺乏。只有纠正不良习惯,调理好脾胃,才能增加食欲。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调理脾胃,增加食欲呢?
1.科学地加工和烹调食物
科学的加工和烹调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色彩丰富、香气扑鼻、味道鲜美、造型别致的食物可以使人体产生条件反射,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引起旺盛的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科学地加工食物,可以避免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
2.创造良好的就餐心情与就餐环境
就餐时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有益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就餐时应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考虑复杂、忧心的问题,纠正在就餐时讨论问题、安排工作的不良习惯。可以在就餐时播放一些悦耳的音乐。另外,就餐时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及餐桌、餐具干净整洁等,都能促进食欲。
3.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舞蹈等都是食欲缺乏患者的良好选择。慢跑是一种与呼吸相结合的运动。慢跑时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想象宇宙中的真气通过全身的毛孔被吸入体内,呼气时,想象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通过毛孔被排出体外。呼吸要与跑步的速度相结合,不宜太快。慢跑有助于加强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行全身性调理。跑步时,舌尖应始终抵住上齿龈,当口中出现唾沫时,表明内分泌系统已经活跃,可将口水分几次吞咽。慢跑时,身体上下起伏不要太大,保持平稳。
行走锻炼也可促进食物的消化,行走时脚跟先落地,采用深呼吸。吸气时,想象宇宙中的真气通过全身的毛孔被吸入体内;呼气时,想象全身的病气、浊气、疲劳之气通过全身毛孔被排出体外。呼吸要与走路的速度相结合,不宜快走。这样可以使换气自然,有利于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脚跟先落地,可以调动肾经经气,有强肾固本的作用。
4.饮食要有规律
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人的作息难以规律,但不管怎样,在进食上必须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在饮食上马虎,饮食不规律对人体健康是无益的。而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形成条件反射。坚持定时进餐,到了进餐时间,人体就会产生食欲,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
老人长期食欲缺乏需要注意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舌头上的味蕾会逐渐退化,味蕾的退化会造成老人吃东西没味;老人的消化功能也会慢慢减退,导致胃寒,引起食欲缺乏。有时,老人服用过多的清热药(如黄连等),也会导致胃口不佳、食欲缺乏。如果老人长期食欲缺乏,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理:
●若是因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而导致吸收不好以及消化不良,可以选择陈皮、山楂、神曲等健胃消食的药物。将陈皮切成丝用开水沏后当茶饮;新鲜山楂则可以当零食吃,干山楂可以泡水或者煮汤喝;神曲可以用来冲水,也可以用于熬汤。老人如果能在饭前半小时左右,喝一杯山楂汁或陈皮茶,效果会更好。
●老人如果特别怕吃生冷或油腻的食物,则可能是胃里寒气太重,可以选择有温胃散寒、刺激味觉、增强食欲、减少油腻作用的生姜作为菜品的调料。生姜能够用于菜肴中,也可以做成姜汤喝。
●平时多按摩足三里穴,这也是提高脾胃功能的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按摩时,将拇指指腹按于足三里穴处,用力按压,然后推拨筋肉,连着做7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用手掌自上而下搓擦腿部,同样也能够起到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加食欲的作用,持续搓擦1~3分钟。
胃灼热感,脾胃不和的表现之一
提起胃灼热感,想必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感觉胸骨后心窝处有烧灼感,甚至感觉吃下的东西好像就要从胃里翻涌出来一样,不过人们大多并没有将这种症状放在心上。实际上胃灼热感可能是脾胃不和的一种表现,如果经常出现胃灼热感并伴有胀痛等症状,就要提高警惕了。
胃灼热感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回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产生烧灼的、不舒服的感觉。引起胃灼热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过多地食用麻辣、油腻的食物,吸烟喝酒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引起胸骨后烧灼感。
对大多数人来说,胃灼热感的产生多是由于进食过快或过多,但是,有些人即使非常注意饮食也会经常出现胃灼热感,还有一些人在进食某些特定的食物后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某些食物可以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或胃酸分泌增多,进食了这样的食物后就会导致胸骨后烧灼感。
对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胃灼热感的症状虽然很严重,但是常常是一次性的,很少反复发作。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由于消化系统功能的减退,即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小心,这种症状也会常常伴随着他们。天气变冷、饭菜稍凉、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都会使他们出现这种症状。
这种症状虽然不会像癌症那样威胁生命,但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人体健康。要避免出现胃灼热感应做到以下3点: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避免胃灼热感的关键。如进食不要过快、过饱,饭后不要马上躺下或弯腰,尽量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糖果、油炸食品、辣椒、烈性酒或高脂肪食物等,虽然这些食物不会直接引起胃灼热感,但它们刺激性太强,也应少吃。另外,平时要劳逸结合,避免久坐,多参加体育运动,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境。
2.采取正确的睡眠姿势
绝大多数情况下,胃灼热感的出现都是由于胃内容物向食管反流导致的。症状出现时,如果我们采取不正确的姿势休息,就会加重症状,而有一种姿势是可以缓解胃灼热感的,那是什么样的姿势呢?有胃灼热症状的患者在休息时宜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使上半身抬高10°~15°,借助重力的作用,可以使反流到食管里的胃内容物,再回到胃内,这样有助于缓解症状。而如果采取平卧体位,由于没有重力的影响,反流到食管里的胃内容物会在食管内长时间停留,酸性的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会更严重,因此,有胃灼热感的人在睡眠的时候不宜采取平卧体位。
3.药物治疗
如果上面的方法还不能奏效,你可以选择一些抗酸药物,如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钙片等,这些药物可以中和胃酸,快速消除胃灼热的症状。但是,长时间服用这些药物会造成便秘或腹泻。
如果胃灼热感出现频繁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千万不可大意,不要以为是饮食不当或上了年纪就掉以轻心,这时应该去医院做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恶心呕吐,事出有因话健康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恶心严重者,可有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如皮肤苍白、心动过缓或过速、血压下降等。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的一种剧烈的排出过程。呕吐是人体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可将已食入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但剧烈、频繁的呕吐会妨碍进食,使胃液大量流失,甚至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碱中毒。呕吐剧烈者甚至可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而呕血。长期呕吐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呕吐多以恶心为先兆。呕吐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或“哕”。恶心、呕吐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发生。
恶心、呕吐是脾胃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恶心、呕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疾病因素
许多疾病都可引起恶心、呕吐,如食物中毒、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穿孔、幽门梗阻、急性胃扩张、胃扭转、急性阑尾炎、机械性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颅内高压,如颅内占位性病变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恶心呕吐的病因多样,需视临床情况判断。
2.条件反射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恶心或呕吐,如当闻到某些难闻的气味,或见到一些污秽的东西时,会感到恶心,甚至会呕吐;在颠簸的船上,许多人都会发生恶心、呕吐;当会厌部受到刺激时也会引起恶心的感觉;当精神过度紧张或疲乏时,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但是所有这些呕吐都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当去除外界引起呕吐的原因后,呕吐很快就会停止。
3.妊娠呕吐
怀孕早期的孕妇大都有恶心呕吐反应,一般出现在停经40天左右,于孕12周前后反应消退,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者,无须处理,若呕吐频繁,需及时就诊,以免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
呕吐的原因多样,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辨别呢?酒精性胃炎的呕吐常于清晨发生;胃源性呕吐常与进食、饮酒、服用的药物有关,常伴恶心,吐后感觉轻松;喷射样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吐后不感觉轻松;呕吐物如为大量,提示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壅积症;心脏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颅脑疾患或外伤等所致的呕吐,常有相应指征提示诊断。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时主要的是分析呕吐的病因,再针对病因进行处理,不要盲目止吐。下面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不恶心单纯呕吐,胃内容物急剧而有力地喷出,并且经常发作,呕吐后胃内也不感觉轻松,这种情况多为中枢神经性疾病所致,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持续性高热也可引起此类呕吐,此类患者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切勿擅自用药。若呕吐反复,呕吐物不酸腐,量也不多,吐后不影响进食,这种呕吐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治疗这类呕吐,重要的是调节自己的心理,对呕吐有正确的认识,也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止吐。用陈皮、生姜、苏叶、枇杷叶各10克,水煎服,有助于治疗这种呕吐。
●先恶心接着发生呕吐,吐后感到胃内轻松,多为胃源性呕吐。这种恶心、呕吐若伴有胃胀、嗳腐吞酸,多为进食太多导致的消化不良,这时可服用一些消食导滞的食物,不必特殊处理。如果恶心、呕吐又伴有胃痛,多为急性或慢性胃炎,可用调理脾胃的中药和抗生素治疗。若呕吐伴有剧烈腹痛及腹泻者,有可能是食物中毒,这种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如果恶心频频发作,时见呕吐,呕吐物中混有胆汁,吐后不觉轻松,甚至胃中已排空仍干呕不止者,这种呕吐常见于腹腔脏器急性炎症,如胰腺炎、胆囊炎和病毒性肝炎等,对这种呕吐不可掉以轻心,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经常恶心呕吐但不严重者,多为慢性炎症所致,需根据致吐病因进行治疗。伴有眩晕的恶心、呕吐多由运动病或梅尼埃病引起,可服用镇静药及颠茄类药物,待眩晕消除,呕吐即止。另外,用生姜10克,天麻、茯苓、白术、党参、半夏各15克,水煎服,对治疗这种伴有眩晕的恶心、呕吐也有很好的疗效。
●对恶心、呕吐伴有厌食、疲乏,甚至出现黄疸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需及时就诊。
总之,恶心与呕吐的症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多因脾胃不和所致,也可因消化系统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导致。要想对此症状做出正确的诊断,需要去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反复和持续的剧烈呕吐多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故应予以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
腹胀,可为多种疾病的“求救”信号
日常生活中,不少成年人会有上腹胀满、饭后加重、胃隐痛的症状,并常伴有食欲减退、打嗝、恶心,这部分人做胃镜和胃黏膜活检常可确诊为慢性胃炎。经常上腹胀满的特点是生食、冷食、多食、生气、劳累、上腹着凉后或夜间症状加重,打嗝、排气也不能缓解,严重时甚至两肋疼痛。
如果下腹胀满并伴有肠鸣、腹泻、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数多、受凉后腹痛,这些症状多属于慢性肠炎,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经常胃腹胀满是因为胃肠虚弱,对食物消化、吸收、转化、利用的能力下降,胃肠消化酶分泌量减少、活性降低,摄入的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滞留在胃肠道内发生异常酵解,产生气体。治疗腹胀可以选用合适的西药和中药在促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促进消化酶的分泌,恢复人体对食物固有的消化、吸收、转化和利用的能力。
引起腹胀的疾病很多,常见的有胃扩张、幽门梗阻、肠梗阻、肠麻痹性便秘、吸收或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肠炎等,均可出现腹胀。对于腹胀,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热敷腹部,刺激胃肠道的蠕动帮助排气。少吃具有产气、收敛、黏腻的食物,如扁豆、江米、黄豆、莲子、大枣、石榴等;多吃具有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萝卜、橘子等。
●按摩肚脐周围,应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20次,如此反复15分钟左右。
●试用一些助消化或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以缓解腹胀。
养好脾胃,才能享用天下美食
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享受美食可谓是人生一大乐事。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福分,如果脾胃功能不良,或者由于饮食不节导致脾胃“罢工”,可能就没有福分享受美食了。因此,专家提醒,要想拥有好胃口,尝遍天下美食,就要先养好脾胃。那么,想要享用美食,日常生活中也应有所注意。
1.晚餐要尽量清淡
蜂蜜鳗鱼、酥油蜂蜜、蜜制酒心冰激凌、乐山嫩豆花……面对这些美食,许多人都会跃跃欲试。但从健康的角度来说,这些美味的食物大多不太适合在晚餐食用。通常情况下,晚餐过后人体的新陈代谢会逐渐下降,如果晚餐吃得太过油腻、太饱,增加肠胃的负担,长此以往会导致脾胃虚弱。另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胃肠负担过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夜间的睡眠。所以,建议晚餐要尽量清淡,而且要遵守“晚餐吃少”的原则。想吃美食的话,可以考虑中午的时候吃,吃完之后要做适当的运动,增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2.常吃山药常喝粥
平时喜欢享用美食的人们可以通过食疗来健脾养胃。尤其是在春季,可以多吃莲子、山药、百合、大枣等健脾养胃的食物,这些平甘温补的食物可以让脾胃更为活跃,缩短食物在胃肠堆积的时间,有助于预防高脂血症、高血压。萝卜鲫鱼汤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百合糯米粥有治疗胃痛心烦的功效,还有助于睡眠,适合忙碌的上班族。
食补健脾要分清体质
很多食物都有健脾的功效,但是如何进行食补还需要看个人的体质。湿热体质的人要先清热利湿再健脾胃;痰湿体质的人须先祛痰湿再健脾;气虚体质的人则需要用一些健脾益气的食材,因为气虚的人健脾之后才会有“气”;阴虚体质的人要以养胃阴为主;而阳虚体质的人不单单需要用食材、药物来补益,还要多晒太阳、多运动,以达到调脾胃的目的。
温馨提醒
对于脾胃不好的人来说,心态的调整非常重要,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伤心、生气,以免造成心因性的脾胃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