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的自我:人生逆旅中的自我修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接受每一种情绪,承认它的存在

街上匆匆赶路的人群,周末突然发来的与工作有关的消息,镜子里日益后退的发际线……在这个匆忙的时代里,焦虑似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成为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顽疾。

心理学家阿伦·特姆金·贝克曾经指岀,焦虑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巨大的破坏性,是因为它会让人有一种脆弱感。感到焦虑的人们,总会企图回避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尤其是在经历失败之后,恐惧、紧张和无助感加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严重者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想慌乱、无所适从,不能连贯地分析问题,容易产生极端念头,逻辑思维混乱不清,认知不能结合实际情况等现象。

所有此类混乱常集中到一点,就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夸大自己的无能和失败,从而对工作和事业灰心丧气,摇摆不定。对自己要做的事,欲行又止,顾虑重重。同时,所有这些认知和行为上的混乱,又加重了自身的恐惧和忧虑。有时,对恐惧的预期,还会导致易怒和暴躁、怨天尤人和厌烦。为了每天扮演好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人们想出了无数种缓解焦虑的办法,但都收效甚微。为了彻底搞清楚焦虑的发生机制,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焦虑情绪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有人说,焦虑来源于恐惧,因为无法控制人和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对不确定性出现了恐慌的情绪。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我认为,焦虑并不产生于单纯的恐惧。因为恐惧作为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它具有保护性特征,使有机体能躲避危险。只有对恐惧本身感到恐惧时,恐惧才具有真正的破坏性。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德·蒙田说:“我的生命中充满了可怕的不幸——大多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人们之所以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原因之一是人们常常被自己根本不明了的恐惧置于手足无措的境地,甚至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会在不知不觉间否定恐惧感,仅仅因为害怕而害怕,搞不清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有一个朋友小兰,前段时间,她被确诊患有乳腺癌。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朋友去安慰她时,她却显得满不在乎,反而比以前更加活跃。在聚会上,她精力充沛,光彩照人,话也说得特别多。她不断地向身边的朋友描述,她的生活过得多么快乐,丈夫工作多么顺利,自己多么愉快,孩子听话又聪明。

整个下午,她说了很多她生活中的事情以及她怎样努力积极地学习电脑的情形。起初,我并不能从她琐碎的叙述中立即明了她所要表达的情绪,只是觉得有些异样。直到聚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她才沉默了一下,说:“噢,顺便告诉你们,我过两天要去医院做手术。医生有些担心那些癌细胞扩散,想切除它们。”

说这些话的时候,虽然她脸上洋溢着微笑,手里满不在乎地玩弄着杯子,但作为一名心理研究者,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最后所说的事情才最能代表她的真实情绪。

我关切地问:“小兰,我想陪你去医院,你同意吗?”这时候,她整个人都变了,脸上失去了原来无忧无虑的光彩,肩膀也一下松懈下来,显出一副不堪重负的样子:“噢,你有时间吗?虽然我不担心情况会恶化。但如果你愿意陪我去,我会很放心的,也算是个安慰吧。”

直到现在,小兰仍然不愿意让人看见她有丝毫的紧张和畏惧,她把恐惧和焦虑深深地埋在心里。她否认乳腺癌可能会让她失去女性最优美的部分这一不安的想法,结果最终带给她更现实、更严重的恐惧和焦虑。

在小兰看来,否定是对付恐惧及一些消极思想的最有效药方,她出于本能采取了这样一种听天由命,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似乎只要否定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能推翻令人畏惧的客观现实。她希望以否定任何对痛苦本质的感觉,来否定痛苦本身,这显然是不能够奏效的,即使她竭力掩盖这一点,但所有人都能看出她内心深深的不安。

逃避恐惧,否定自己感觉情绪的权利,就等于否定自己快乐的权利,否定自己生存的权利。因为,当你在逃避畏惧的时候,你要时时提防恐惧的感觉的侵袭,然而恐惧的入侵是无孔不入的。你越逃避,神经就会越紧张,紧张反过来又会加重恐惧的感觉,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管是焦虑还是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身体的语言,是自我与我们交流的工具,但是我们却经常否认这一点。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父母会在孩子哭的时候告诉孩子:“不准哭了!”或是“别哭那么大声!”在孩子难过悲伤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劝慰:“不要难过了。”这些“不要”“不准”无疑是在告诉孩子们,这样不好,人活着就应该笑、就应该快乐,恐惧、悲伤这些情绪都不该存在。

实际上,情绪作为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来说,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会增加人的活力,而消极情绪则恰恰相反。

人有喜、怒、哀、惧、惊、恐、悲,这就注定了人的情绪不可能是静如止水的。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指出,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就是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自由组合,就会产生无数种复合情绪。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换成心理学语言就是,人的需要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人体会到负面情绪的机会往往多于体会到正面情绪的机会,但人们往往不喜欢消极情绪,所以总是试图去回避它。尤其是在经历失败之后,恐惧、紧张和无助感加重,就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

虽然我们强行将情绪分为三六九等,但情绪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喜、怒、哀、乐、悲、恐、惊,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人生来就应有的权利。任何情绪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会在不同的场合对我们有所帮助,比如在危险的火灾中感到恐惧,我们就会产生逃生行为;当我们对考试感到焦虑就会促使我们努力复习;当我们的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愤怒会保护我们;在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时,采用一定的方式震慑敌人,争取权益;在亲人过世的时候,悲伤的泪水能宣泄我们的悲痛……

只有先接纳情绪,我们才能进行正确的情绪表达。临床心理学家发现,情绪的适度表达会让人觉得更加轻松和自由,让自身的压力得到宣泄,获得更完整的主观幸福感。当人们掩饰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也就阻止了自己表达和宣泄的过程,让人变得压抑,常常会被消极情绪所束缚。

人们经常会说:“这种感受太糟糕了,我想赶走这些不好的感受。”可事实上,只有当我们不再排斥负面情绪,而是能敏锐地感知自身的真实感受,不排斥、不评价、不拒绝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自己产生更深的理解,只有接纳了负面情绪之后,负面情绪才会自己逐渐消失,而不是被我们强行“赶走”。

如果为了避免体验到消极情绪,害怕受其影响,而试图去赶走它们,只想靠理智生活,那是完全不现实的。

正确地对待消极情绪的方法是,首先,你要知道这些情绪感觉是应当存在的,不要否定它。然后,在深呼吸中触及这种情绪,描述它、体会它、表达它,不要试图与之抗争。

有些人想通过理智控制情绪,但是情绪并不像水龙头一样想关就能关得住,它并不听命于理智。即使我们真的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必然是以压抑我们自身的真实体验为代价的,会让我们的身心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你是整体的你,而不仅仅是快乐、幸福的你。或许生活中你是一个理智大于情感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你应该给予你自己感觉的权利,即使是一些消极的情绪,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像香港女作家林燕妮的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

此刻/任何人都不能给我温暖/

当一个人对自己失望/

当一个人失去目标时/

安慰/只不过是塑胶点心/

虽然看着开怀/到底不能吃下去疗饥/那么/就让我在冷冷黑黑的孤独中/自暴自弃一会儿吧/

人/实在很难天天昂着头/

气势如虹地向前冲/

也许/我根本需要休息/

我根本需要退步一下/

消沉够了/我自会再度爬起来/

目前/我需要近似死亡的歇息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消沉之后自会有气势如虹。一旦你能够坦承自己的各种恐惧,接受自己的情绪,改变就已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