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细致地制订计划
适当地制订计划
某公司有A与B两位领导者。
A十分谨慎,每当制订计划,他都谨小慎微,务求做到没有一丝风险。因此,他总是尽可能地收集信息,然后再细致地制订计划。
B一开始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制订出若干计划。“这个办法大概行得通”,哪怕只是假设,缺少证据,他也会先走出一步,行动起来。
我认为当下时代需要的是后者,即“适当地制订计划”的领导者。
举个例子,在准备推销新产品时,A会领着下属仔细研究哪个行业对该产品最有需求,提前想好各种风险,制定出周详的对策,以免失败,白费时间。
然而,在实际执行时他们发现,3个月前制订的详细计划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他们给他们认定“一定能行”的两个行业各100家客户打了电话,但只成功约到2~3家,最后销售业绩为零。
另一边的B凭借直觉,认为该产品适合3个行业,于是迅速列出目标客户名单,并试着给每个行业的10家客户打了电话,结果仅在某行业约到3家。于是,他立刻集中“火力”进攻该行业,又给150家目标客户打了电话,结果约到30家,最后获得了10家新客户。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人一走上领导岗位,就开始强调做事的逻辑性,结果通常会掉入“寻找依据”的陷阱。
当然,我决不否定逻辑思考与推论的必要性。只是,倘若不行动,不论逻辑想得多严密,都有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
其实,直觉并非完全没有根据。直觉是一个人基于过往经验做出的瞬间判断。换言之,直觉是存在一定根据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就连本人也没有察觉。
譬如,你可能有过这种经验:当去拜访客户时,尽管双方谈笑风生,你心中却感到客户并没有购买意向;相反,双方的谈话虽然不热烈,你心里却有一种“这个客户可能会买”的直觉。
比起新进人员,资深人员的直觉命中率更高,也是因为直觉的判断基准是过往的经验或知识。
乔治·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今天的好计划胜过明天的完美。”也就是说,不论你想做什么,都最好立刻行动起来。
先让PDCA运转起来,再进一步制订计划。这时的计划比最初的计划更精确。这个办法虽然有时会失败,但随着PDCA的运转,最后总能成功。
前职业棒球运动员、世界本垒打纪录保持者王贞治虽然打出过868个本垒打,但也打出过1319个三振出局,他失败的次数比谁都多。从这一点看,成功的定义并非从不失败,而是跨越失败,直至目标达成。
许多人认为一旦失败,就会被周围的人瞧不起。不过,请仔细回想一下,你曾经因为失败具体遭受过怎样的轻视?只要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脑中似乎并没有被人轻视的画面,不但如此,实际上似乎也没遭受过什么损失。
或者,你可以用数字把因失败而遭受的损失写下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失败带来的损失都比想象的低很多。
不挑战、维持现状的领导者能获得好评,发起挑战的人反而会被追究责任——假如你身处于这种环境,那么最好考虑一下是否值得待下去。另外,下属看见领导者的这副模样,大概也会对工作失去挑战的兴趣。
只要这么思考,领导者就能从“制订不必要的、过度细致的计划”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1] 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
[2] 本垒打:棒球术语,指击球员将球击出后,依次跑过一、二、三垒,回到本垒的进攻方法。
[3] 三振出局:棒球术语,指击球员三击不中而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