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室内设计(1843-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框架

本书在“西风东渐”背景下展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研究,在结构编排上力图体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本体的具体特点和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特征。采用先“纵”后“分”再“总结”的结构编排思路。“纵”是指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分阶段对室内设计本体展开研究,这样有助于我们找出特点、理清特征。“分”是指在专业框架内,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进行分要素深入研究,涵盖空间特征、风格流变两个要素。“总结”是指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近代室内设计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予以总结,并引申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见图0-8)。

图0-8 研究框架示意图

依照上述思路,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六个章节,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是针对研究对象、时间线索、相关研究成果等的说明,是展开课题研究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课题研究的“纵向”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背景梳理和对象本体的深入研究。通过这一部分研究我们可以理清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具体特征和闪亮点。

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时代背景”从与室内设计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观念、技术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影响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因素。第二章“上海近代室内设计”是对室内设计本体的研究,也是课题研究总结特征、得出结论的基础。本章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开展研究:酝酿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至衰落阶段。每个阶段通过典型性案例的全面考察来直观展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真实面貌,阐述其时代特点,并总结不同阶段所展现出的规律特征。

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课题的“分要素”研究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特征明显的要素进行分类研究,涵盖空间要素和风格要素两个方面。通过这一部分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呈现的整体面貌与时代特征。

第三章“近代上海建筑内部空间特征”是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室内空间类型展开深入研究,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论述室内空间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第四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风格流变”是在隐含的时间线索中,对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文化发展进行深入探讨。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风格总体呈现多元共存、多样发展的特点:开埠初期,西方人把殖民地式建筑引入上海,殖民地式室内设计进入上海的文化舞台;19世纪末,装饰富丽的维多利亚风格成为西侨们热衷的室内设计风格;20世纪初,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被引入上海,古典复兴风格成为潮流所向;同时,西方逐渐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在这一时期上海的室内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并且此时上海逐渐孕育出极具地域色彩的海派室内设计风格;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华人建筑师的努力下,上海掀起一股传统复兴风潮,推动着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朝前发展;到了30年代,追求现代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现代风格广泛受到人们追捧,其中又以装饰艺术派风格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此外,本章除了对各种风格流变的渊源与特点进行考察外,还对这些风格在上海本土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是第五章、第六章和结论,是“总结”部分。通过全文研究,总结出上海近代室内设计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并引申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第五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时代特征”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的“文化多样、理念创新、发展敏锐、内涵复杂”是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表现出的四个主要特征。同时,文中还指出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性,也决定了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进而展开第六章“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的现代化进程”研究。第六章指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设计门类,这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代表着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最后“结论”部分重申课题研究目的并总结全文。


[1]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2]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3] 1957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室内装饰系”。

[4] [美]霍塞:《出卖的上海滩》,纪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页。

[5] 建筑案例名称后括号内为建造时间,于此说明,下同。

[6] 李砚祖、王春雨:《室内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411页。

[7] 杨冬江:《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8] 张清萍:《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张清萍:《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博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左琰:《西方百年室内设计(1850—195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11]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2]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3]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14] 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15]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6]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7] 涵化(Acculturation),文化学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相互采借、接受对方文化特性,从而使文化相似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与结果。参见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8期。

[18] 钟熀:《谈谈住的问题》,《中国建筑》1933年1卷2期。

[19] 《现代家庭装饰》,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版,第1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