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相关研究成果
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与本书相关的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室内设计史、近代建筑史与建筑文化、专题研究这三大类,简要归纳如下。
室内设计史
近年来,基于学科建设和学者们的努力,我国关于东西方室内设计史的研究成果颇丰。如李砚祖、王春雨编著的《室内设计史》(2013),此著作以编年史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自上古时期起至20世纪末,东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室内设计的发展状况。书中第十五章对中国近代室内设计盛行的设计思潮做出一定剖析,指出:“(近代)与以往建筑文化交流有所不同的是,这种(西方建筑文化)传入和吸收是建立在一方强势主动,而另一方被动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之上”[6]。相类似的还有闻晓菁编著的《中外室内设计史图说》(2015),齐伟民编著的《室内设计发展史》(2004),霍维国、霍光编著的《中国室内设计史》(2007),李洋、周健编著的《中国室内设计历史图说》(2009)等。这类著作多是图文并茂,以广阔的视野描述人类室内设计发展历程,使我们了解中西方室内设计风格所呈现的不同特点。杨冬江所著的《中国近现代室内设计史》(2007),是专门针对近代至当代这段历史时期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作者花了相当篇幅总结中国近代室内设计的发展状况,指出:“步入近代社会……随着空间结构和使用性质的日益复杂,建筑室内外的设计风格开始出现局部的分离,‘内部美术装饰’的概念已逐步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7]张清萍博士的学位论文《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2004)采用案例研究、梳理总结的方法对我国20世纪室内设计发展进行总结性研究,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建筑活动取得短暂的繁盛时期,这成为中国传统时代过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发展的最重要阶段”[8],同时还指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的室内设计还附属在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师担负着从室外到室内的整体设计工作,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还没有分开”[9]。关于后面的观点,本书并不认同。经过研究后发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独立于建筑设计的事实十分明显,也预示着近代中国室内设计已经走向专业化,取得了巨大发展。(参见第六章第二节)
上述一些有关我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在其近代部分或多或少都会提及上海室内设计的发展史实。但因为是将上海纳入整个中国室内设计史的研究框架,并非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未能完整呈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总体特征。这些研究一方面印证了近代上海代表着近代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主流,另一方面也侧面显示出本书的研究价值。
此外,一些关于西方室内设计史的研究成果对本书亦有参考借鉴意义。如左琰的著作《西方百年室内设计(1850—1950)》(2010)指出:“19世纪工业技术的进步引发了西方社会各个阶层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与日俱增,他们拥有财富和名誉并希望通过提高居住品质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中产阶级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兴趣和实力。”[10]在此基础上,作者以风格源流、人物事件、材料技术、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切入点,研究了近代西方室内设计的发展面貌。由于这段时期与处于“西风东渐”背景下的上海近代历史期大体吻合,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又如美国学者约翰·派尔(John Pile)的《世界室内设计史》(2007)以当代观点对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建筑(也包括某些乡土建筑)的室内设计进行详细剖析,道出它们所处的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文中大量的精美图片对我们直观了解西方室内设计风格特征有重要的帮助意义。此类专著还有法国学者怀特海(John Whitehead)所著的《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2003)、罗伯特·杜歇(Robert Ducher)所著的《风格的特征》(2003)、周越编著的《图说西方室内设计史》(2010)等。通过上述一些著作,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同时期西方室内设计的风格源流、背景根源和发展状况,对比来看有助于更好地找出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的自身特点。
近代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赖德霖先生的专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2007)是近些年关于我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此书中,他首先指出“‘中国近代建筑史’是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的过程”[11];进而又指出“美学思想是中国建筑现代化之后专业思想的重要部分。而‘科学性’和‘民族性’是中国近代建筑在追求现代性和文化性时最突出和最具体的表现”[12]。然后作者以“从上海公共租界看中国近代建筑制度的形成”为题,借鉴系统论方法,在近代上海的市政系统、房地产子系统和建筑生产子系统中深入研究近代上海建筑活动的生产关系,肯定了在“近代中国(近代上海)建筑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的如房屋商品化、管理法制化、生产契约化、建筑师职业自由化的近代建筑生产关系”[13]。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及其与经济、社会的内在关联。这类出版物还有杨秉德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1840—1949)》(1993),杨秉德、蔡萌合著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话》(2003),张复合主编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等。
伍江先生的《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1997)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关于一座城市近代建筑发展史的专著。作者将近代上海城市建筑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1850—1890)、迅速发展(1890—1919)、鼎盛与衰落(1920—1949)。在每个阶段的论述中,作者对其背后社会、历史成因做出了详细诠释,指出:“近代上海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复古风格走向现代风格的过程,并最终以大量装饰艺术派建筑闻名于世。这一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特殊苦难又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复兴。但不论是复古还是现代,也不论是西式还是中式,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中这些风格都以时尚的面目出现。注重功利,追求时尚;中西合璧,兼容并蓄,是上海近代建筑最本质的特征。”[14]与此类似的出版物还有陈从周、章明主编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1988)、《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1991)、日本学者村松伸著的《上海·都市と建筑1842—1949》(1991)等。
郑时龄先生的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1999)首先指出“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合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15];并强调设计风格“说出了隐藏在形式和功能下的建筑创作个性、品格、建造特点、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是解读上海文化的符号”[16]。进而对近代上海建筑风格的演变特征、历史意义及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究。相类似的著作还有沈福熙、黄国新编著的《建筑艺术风格鉴赏:上海近代建筑扫描》(2003),沈福熙、孔健编著的《近代建筑流派演变与鉴赏》(2008)等。
此外,杨秉德先生的著作《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2002)将中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结果,指出上海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或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础,以文化视角切入,深入阐述了近代中国中西建筑文化的涵化过程[17]。而诸如《近代上海历史建筑文化》(徐景猷,2006)、《透视上海近代建筑》(沈福熙、沈燮癸,2004)、《地域特征与上海城市更新——上海近代建筑选评》(夏明、武云霞,2010)、《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1989)等,或是从建筑文化,或是以图纸资料等形式记录描述近代上海城市建筑的整体风貌,这些成果对我们了解近代上海建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
专题研究
一些针对上海近代建筑的专题研究同样对本书具有帮助意义。如《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钱宗灏等,2005)、《上海外滩源历史建筑(一期)》(章明,2007)、The Bund Shang:China Faces West(Peter Hibbard,2007)等,是针对外滩历史及其建筑的专项研究。又如《老上海经典建筑》(娄承浩、薛顺生,2002)、《名人·名宅·轶事——上海近代建筑一撇》(黄国新、沈福熙,2003)、《上海名建筑志》(2005)、《上海百年名楼·名宅》(2006)等,是从不同角度对近代上海一些优秀建筑的史料考察。而诸如《上海里弄民居》(沈华,1993)、《上海弄堂》(罗小未、伍江,1997)、《开埠后的上海住宅》(曹炜,2004)、《上海传统民居》(毛佳樑,2005)等,是对上海住宅建筑的深入研究。这些成果调研范围广泛,基本展示出近代上海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
一些关于近代上海优秀建筑的个案保护研究,内容翔实可靠,对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外滩十二号》(2007)、《和平饭店保护与扩建》(唐玉恩,2013)、《上海外滩东风饭店保护与利用》(唐玉恩,2013)、《大光明·光影八十年》(2009)、《共同的遗产: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实录》(2009)等。而诸如《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赖德霖,2006)、《老上海营造业及建筑师》(娄成浩、薛顺生,2004)、《上海百年建筑师和营造商》(娄成浩、薛顺生,2011)、《邬达克》(卢卡·彭切里尼、尤利娅·切伊迪,2013)等一些研究著作,对我们了解近代上海的职业建筑师及建筑行业发展有帮助作用。
另外,近代一些专家有关建筑装饰的研究,为我们直观了解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1933年1卷2期的《中国建筑》就刊载近代上海著名的建筑装饰设计师钟熀的文章《谈谈住的问题》,他指出“建筑与装饰,称述时虽常连用,实际上自有区别。……两者有密切连带的关系,缺一是不行的”,并且强调“(室内装饰)不但可以改造个人的思想,而且能够推进民族的文化,改善社会的现状,功效是非常伟大的”[18],呼吁通过上海的建筑文化发展为中国的建筑与装饰创造空前的新纪录,进而又以图文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当时上海盛行的“摩登”室内装饰风格。再如,1933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现代家庭装饰》是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少有的有关室内装饰设计方法的专业著作。书中详细论述了室内装饰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从各个家庭的室内装饰(风格)上观察”。作者还针对当时的时代追求提出以下主张:“一、我们当选择西洋风装饰美术之优点,以补我们之缺陷;二、我们更当把它的优点,使之东方化,以求民族趣味上的调和;三、我们当应用西洋科学知识于东方风的装饰美术上;四、我们当竭力发挥我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使东方风装饰美术,在世界文化有独立的地位。”[19]这些主张一方面显示出我国近代室内设计正逐渐趋于专业化、学术化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主张利用“现代”科学发展“东方化美术装饰”,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传统复兴思潮下,中国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