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封“针灸大师”,确实有点儿本事

奶奶是个吹牛大王,东京、巴黎、伦敦、纽约……她坚信自己通通都去过:“转焦了(转遍了)的。”颇有一种已经把世界踩在脚下的豪气。然而在奶奶的地图上,这些地方大多是以家为圆心,以不超过成都为半径的地方,总之范围大抵超不出这个大小的圈圈。比如,东京位于成都春熙路的尽头:“春熙路抵拢倒拐(意思是从这里一直往前走,走到尽头再拐弯)就是东京嘛!”

山珍海味什么的更不用说,就没有她没吃过的!并且据她自己说,也没有什么她没见过的人。那种“我都100岁了,什么世面都见过”的得意真是让人笑到肚子疼。每每给奶奶录视频的时候,镜头后面的我几乎次次都笑得人仰马翻的状态,因此肺活量都增加了不少。


但她自封“针灸大师”,这个却是名副其实。


奶奶跟着她的公公、婆婆学医,本来就是师出名家。出师之后,她去到了灯笼街医院(现青羊区人民医院)做中医,因胆大心细、精通穴位而出名。给病人针灸时,很多老医生不敢扎的穴位,她都能果断下手。她常说:“看准了就不要犹豫,要果断,跟做人是一个道理。”也不知道当年她和爷爷在富顺的川菜馆里是不是也是看准了才下的手。

刚出生几天的小婴儿抽风、吐泡泡、翻白眼,她一针下去就能控制,而后再慢慢调理;面瘫病人四处求医而不得,最终来到她那儿瞧病,不说百分之百,但大部分都能医好;有人得了怪病,下半身瘫痪,动都动不了,在她这儿也能得到治疗和缓解……

曾经有好几个全身瘫痪的病患被用担架抬到医院来,好几个老医生都摇头说:“医得好个啥子哦!都这样了!抬回去吃点儿好的才是正事情。”

但奶奶往往是不信这个邪的,她太要强了,偏不认输,别人不敢收的病人她敢收,经过她手的病人很多都“横着进来,竖着出去”了。所以,“桂花巷的喻医生”当时在圈子里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呢。

就连现在带奶奶出去吃火锅,每每看到端上桌的牛肉,她都会拽着我念念有词:“吊龙就是牛背上的肉,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真是拼命二娘。


“搞医的人要有硬本事,不然别个就要把你‘邀’出去!”对于自己的事业,奶奶说起来总是满怀激情。工作对她来说,首先是可以拿到薪水,能够满足生活需求;其次,这期间的学习和成长,才是最令她着迷的。

奶奶总说:“先难后易,先苦后甜,都是这样的嘛!”最初只有初中文化的奶奶,毫无基础地跟着她公公婆婆学习医术,哪里会不难,哪里会不苦?但咬牙逼自己提高,才给了她改变和享受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挑剔条件,是我在奶奶这里学到的很重要的一课。


一说到年轻时候的事情,奶奶就停不下来,恨不得有人能搭个舞台,请她上台拿着话筒把穴位表背诵一遍。她爱显摆那些从前的成就,那是她半生的辉煌。

奶奶的五个子女

(摄于1971年5月,成都家中)

现在但凡家里来客,她都要热切地喊人家背一遍穴位表,人家哪里背得出来,这时候她就会得意扬扬地说:“你背不出来啊?那听我给你背!”然后也不管你乐不乐意听或者已经听过多少遍,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滔滔不绝,像在念经一样,让你既无奈又好笑。

当然,如果有人没有在听,她依然会认真提醒:“好好听。”估计奶奶心里在想:反正你们听不懂,我背错了你们也不晓得。她狡猾得很。


经济困难那会儿,爷爷顾不上家,奶奶就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自己买菜、烧饭、持家,可以说真的很强悍了。奶奶对爷爷也是真的很好,只要家里有好吃的,奶奶都往爷爷那边寄,娃娃们反倒吃不上,一如有什么好东西爷爷也会优先留给奶奶一样。

下班之后,奶奶就去菜市场买菜,她会一边走路一边埋头择菜,这样回家之后菜就择好了,可以直接丢下锅去炒——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时间。现在一个家庭六个成人带一个孩子可能都会觉得精疲力竭,可那时候的奶奶一个人养育了五个孩子,她不是女超人是什么!


奶奶现在看起来像个小朋友一样爱吃、爱玩儿,可她其实是一个既勤劳又肯吃苦的人。早些时候,如果家人的衣服破了,她就会在破洞的地方绣上一朵花;她有个用了很多年的包包,经常把偷吃的小饼饼藏在里面,即便旧了、破了,也一直不肯换。所以虽然那时日子苦,但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苦中作乐。哪怕是现在,奶奶在家也不会闲着,一会儿扫扫地,一会儿择择菜,就感觉她一天天地依然很忙碌。

奶奶择菜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跟我一起出去吃火锅的时候,她也会忍不住拿起盘子里的豌豆尖,择出嫩的尖尖煮进锅里,还振振有词:“尖尖才嫩,老的叶叶没法儿吃,嚼不动!”


70年代那会儿,成都市西城区科学大会邀请奶奶作为嘉宾前去发表主题演讲,传授治病救人的相关知识。一直天不怕地不怕的奶奶却慌了:“这个咋个整哦,我初中毕业,整不来!整不来!”一提到当时的窘态,她就这样嘲笑自己。

最后还是爷爷通宵替她写了演讲稿,反复为她调整、改稿才算顺利过关。后来奶奶又被保送到了四川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进修。爷爷一直都很支持奶奶的事业,他喜欢奶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的样子,并随时都会在奶奶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简直男友力爆棚。


听我爸爸说,那时家里还需要专门准备几条板凳,因为有些熟识的病人会在家里等奶奶下班回家。尤其是冬至、秋分、春分、夏至这样有节气的日子,家里的“生意”就更火爆了,大家争相来家里请奶奶为他们调理身体。奶奶无论多忙都会腾出时间来给病人瞧病,渐渐地,家里就成了一个小型中医馆,热热闹闹的。

虽说是一门“生意”,但奶奶却从不收钱。病人若非要给钱,她也会趁病人临走时再把钱偷偷给人家塞回去。把病人的病医好,就是让奶奶最开心的事。她总说:“这个是我公公教我的,医者仁心。”

即使这样,病人们还是会硬塞给奶奶的孩子们一些零食以表感谢,估计最开心的就是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