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的演进
纵观历史维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呈现出的是中国近百年的国家形态,思想的勃兴以及经济的复苏刚刚起步,社会经济一切物质资料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境遇。这虽然是政治格局之下的必然,但是我国却站在了当时发展的前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根本政治走向,似乎以更为透彻的视角与艰难的现状博弈。而70年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国纵深一跃成为“世界奇迹”。回望70年的复兴之路,中国走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中国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造就了如今经济社会的兴盛与繁荣。而经济新时代下,中国生产力的实践条件、阶段性特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一背景下,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的逻辑与规律也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而推陈出新。
5.2.1 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条件的变化
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条件的改变,主要分为三条线:其一是生产力社会新阶段特征的变化;其二是生产力要素禀赋的变化;其三是生产力技术条件的变化。
(1)生产力社会新阶段特征的变化
生产力的演进,首先依赖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般秩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于国内经济的长期调整与修复,研究生产力实践规律,就需要通过新中国70年发展的长期表现,并结合经济社会阶段性的特征。其一是发展战略的变化。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的长期表现,也是在探索和改革之间不断调整的,从最初的对于农业制度的政策变化,到后来促进工业化的迅速扩张,以及现阶段加强服务业高级化以及新兴产业的建设,中国前瞻性的战略功不可没。在经济新时代,党中央领导人则提出推进中国经济朝向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生产力实践方向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已由数量积累朝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演进。其二是供需结构的特征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地提高了资本投资水平,以资本拉动型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显著,而新阶段以来,产能过剩严重,低质量、低层次的产品已无人问津,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型的生产力结构性特征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三是环境特征的改变。中国现如今正面临日益增长的环境约束,工业发展阶段,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排放,而未经严格处理的有害废物已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在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避免环境污染成为普遍共识。
(2)生产力要素禀赋的变化
而生产力的发展,既具有发展的常规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常规性在于总是朝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方向发展,特殊性在于需要充分适应阶段性要素禀赋特征,才能发挥生产力的最大潜能。在中国,数量经济的积累,离不开劳动和资本的数量投入。而经济新时代,生产要素禀赋已发生改变。其一是劳动力要素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速快于人口增速,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充分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并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而劳动力质量的发展却相当缓慢,经历了较为艰难的过程,正如马克思阐释的:“比社会的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8)而新中国70年以来的实践证实,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中国生产潜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阶段,劳动力数量优势已日趋饱和,提高劳动力质量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其二是自然资源的禀赋变化。中国在数量发展阶段,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使得生产资源存在大量浪费,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已压迫了自然资源自身的修复力,使得现阶段资源约束压力很大。因此,生产力发展已从资源要素导向调整到科技创新导向,需要重视提高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以及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使用。
(3)生产力技术条件的变化
技术的进步,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要持续地推进,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市场中,技术实力的竞争成为关键。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具有快速变化的特征,一个新技术的兴起,就成为原有技术的变革方向,会挑战原有技术的路径和轨迹,实现新的结构重组。生产力技术条件的变革,是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发生的颠覆性改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技术条件薄弱。在改革开放的战略下,引进国外先进机器、模仿性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生产力解放。而自中国进入经济新时代,并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将快速发展和迅速渗透,中国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力领域,成为深刻改变社会生活、产业模式的变革方向。大数据、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能够在各个生产领域乃至产业领域之间互通有无,形成便捷且智能的时间—空间—产业间三维织网,从时间上缩短了空间区位层面的距离,克服了空间实体之间的疏离关系。与此同时,在5G网络的模式构建下,中国将会打造一批万物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形成具有示范性的5G通信产业园区,以构筑全球科技中心与新兴产业生态园区。通过创新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业务、移动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云端信息化、网络信息化以及移动设备的相互融合正持续改进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5.2.2 新中国70年生产力实践的逻辑与规律
中国正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这一殊荣不过是仅仅70年以来的事情。新中国的复兴,追根溯源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造就的,探索新中国70年的生产力实践逻辑与规律具有历史进步性。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9)。这一伟大的判断,提供了生产力研究的一个有边界的集合——生产力域,意味着生产力的研究需要根据其时代性,从生产方法和生产资料方面梳理生产力实践的内部运行逻辑。
(1)强调知识生产力、创新生产力成为核心动力
知识,被合并于生产,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经济资源,具有生产力的功能。它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活动的效果,具有提升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知识的大规模合并于生产便转化为了生产力,通过生产活动的实践经验积累,如改良生产方法、提高劳动技巧、认识物质功能等,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知识,形成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理论范式,从而科学高效地指导实践。因此,知识生产力是推进社会进程的第一要素。而创新生产力是在知识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原理、范畴的整合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将抽象思维具体化的表现,是对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进行发明的能力。技术进步带来的科技革命会彻底颠覆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结构,所以创新生产力是时代变迁的根本原因。生产实践中,对于技术提高的需求,会激励研发机制和创新机制、创新生产力的提高,也会极大地作用于生产过程,增强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知识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相互作用效果带动生产力深层次推进。新中国7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价值判断充分说明了知识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地位。推动知识生产力、创新生产力快速发展,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呈现出创新螺旋式演进规律。
(2)强调劳动力质量对生产力质量的促进效果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0)同时,他还提到“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1)。以及“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且只延长它的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12)。这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力的数量的提高便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就需要提高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是生产活动的始源,是财富积累的主要力量,劳动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新中国70年的发展进程中,劳动需求已逐渐由简单劳动向复杂、高级劳动转化,尤其是自进入经济新时代,知识型劳动、技术型劳动对生产的贡献和作用增大,简单、重复、功能性劳动已逐渐被大机器、大工具取代,劳动也不再需要覆盖生产线的所有角落,只需要对机器进行操控、监督,便能将工具力和对象力转化为现实力。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实际工作的社会劳动者通过学习专业化的科学技能,增强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劳动力需要朝向新兴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培养生产新经济、新科技的创造型劳动者,以通过加强劳动力质量促进生产力质量的发展。
(3)强调绿色生产力成为普遍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体现了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是对阶层压力的消解、对资源互惠的认知趋同。自然力是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在70年的发展与实践探索中,在资源的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境遇下,充分认识到了生产力的清洁性、更新性以及可持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绿色生产力概念。经济新时代下,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强调维持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实现。(13)绿色生产力并不是简单地倡导保护环境,或者治理污染,一方面,绿色生产力是在社会生产系统各个环节中重视资源的集约、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包括生产要素的投入要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生产要素的过程注重资源的循环性、集约性和再利用性,生产终端的废气、废水以及废物要经过处理符合标准排放。另一方面,绿色生产力是要求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并且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也要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以形成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将绿色生产力嵌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强调绿色生产力成为普遍形态,可以充分协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4)强调生产力要素组合的充分融合
生产力的要素组合,强调的是所有生产力要素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活动之中,从而带来的财富积累效果。单个生产力要素本身并不是实际生产力,只有所有的生产力要素被组合应用于生产活动中时,才表现出真正的使用价值的形成。但是,不可忽略单个生产力要素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并要充分融合生产力要素组合的共同效果。除了上述的知识生产力、创新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劳动质量生产力,在新中国的发展实践中,还可以看到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之间的结合与联系实现了生产力。而制度设置作为一种内生力量,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起着约束、保护以及服务的作用,因此,先进的制度生产力可以促进组合生产力发挥最大的效能。与此同时,分工协作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也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集体生产力。(14)而精神生产力会在团队中激发个人竞争心和振奋精神,使生产积极性更高。因此,强调生产力要素组合的充分融合,能够通过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生产力要素连接成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完整性的生产力体系,推动中国新时代生产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