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种秋农谚拾零

(1962年8月5日)

中国过去识字人不做庄稼,做庄稼的人不识字。所以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很少有文字总结。只有口头传授的农谚,才是务农的格言。其中多数是正确的,为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少数是消极的或迷信的,或者是过时的而不适用的。有的是尚未为实践证明的,不能肯定其是否科学。今日有雨稍闲,收集几句,以作今后再从实践中效验的参考。(善于积累,不断总结,是父亲平日里养成的好习惯。)

“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点,好到窑头买大碗,买下大碗吃米饭”——这是个重要的雨旬头,关系到能不能安下秋的问题。可以说这天落了好雨,便安上了秋。秋粮基本保证。但今年这天的雨洒湿地皮便停了,未能安秋。直到六月十四日才落了雨,安了秋。二十天来,雨水及时,秋苗茁壮。有人说,二十三日已经应了点,秋收保险没问题。是否可信,奥妙未测。

“早保稳,迟打狠”——秋种的早了保稳有收成,但迟种的秋有时产量更高。是不是好雨下得迟了证明雨季来临,初秋雨多,秋能高产。

“秋差来回麦差晌”——种秋要趁墒抢时,稍迟一刻便有少出苗的危险。

“得墒不等时”——只要有墒就应下种,时虽尚早,但不可再等,以防天旱。

“宁肯枉了,莫要误了”——抢时即种,即使种上没出苗,总比能出苗却未种上要好。

“不种百亩难打百石”——要多收先得多种。

“种谷种糜子枣儿塞鼻子”——枣儿长上酸枣儿大小正是种秋的好时刻。

“立秋一十八天,种糜子一十八亩,打糜子一十八石”——只要在立秋前18天下了雨,莫嫌迟,仍应抢种。

“麦种泥窝窝,秋种黄墒墒”——晚秋雨多。种麦莫等地干。夏季日毒种秋莫嫌墒少。

“麦种深,秋种浅,糜子外面露半片”——麦是深根作物,种深可防冷冻。秋是须根作物,浅种容易发芽出土。

“宁叫掮锄,莫叫掮耧”——秋难捉苗,下种宜稠。宁肯出土后用锄锄掉稠苗,也莫叫因下种少而出苗稀需得另种。另种一则苗杂,二则误了农时。

“秋地卧下牛”——秋苗宜稀不宜稠。稀了可以抗旱,天涝也能长大。稠了雨多则可,天旱便大大减产。卧下牛有些夸张,但即使苗稀也莫轻易翻掉。

“立秋四指高,知迟都收了”——只要赶立秋时能长四指高,便证明秋不迟。

“锄成的秋,种成的麦”——秋田的好坏,主要决定于生长期的管理,麦田的好坏主要看下种前的整地。

“锄头有水,杈头有火”——多锄可以除草保墒,多翻晒可以通风透光早干早碾。

“湿锄糜子干锄谷,露水地里锄绿豆”——谷根易活,湿锄难死,水点落心,易于白条。黑豆则不怕。

“天旱你莫懒,雨涝你莫赶”——天旱应抓紧抗旱保墒、水土保持及下雨的准备等。雨多的时候莫急着进地乱踏,对秋苗有损无益。

“旱锄田,涝浇园”——天旱要锄地保墒,天涝要防止地面板结。

“糜谷顶破砖”——未出土的秋苗晚上一潮,板结的地面仍能出苗,莫轻易翻掉。但不如轻耙或浅锄,以碎土保墒,促使全苗。

“糜子性假,两个叶叶就柞”——秋苗刚出土便要抓紧锄草间苗,不然荒了会发黄而不变。

“麦锄三遍没渠,谷锄三遍没皮”——多锄可以使颗粒饱满糠皮少,出粉出米率高。

“白露不出头,拔的喂了牛”——糜谷在白露时尚未吐穗,便没有希望了。但只要天气暖和,霜冻来迟,白露以后出头的仍有产量。

“干锄糜子湿锄谷,露水地里锄黑豆”——这和前一种说法相反,其理由是,谷根单薄易死,湿锄耐活,糜子须根多,不怕干锄倒伏。两个说法未认真伪。

“晾根糜子拥根谷”——锄谷应培土以防倒伏,糜子则不需,因它容易活根多。

“伏里锄秋如拔针”——伏里正是锄秋好时候,莫嫌苗小难锄,大则迟了。难锄例如捉针。

“火火火(荒也)一齐托(大也)”——莫怕伏里雨多,杂草青苗一齐长大。一种含义是懒人的借口,一种含义是对不抓紧锄秋的一个讽刺。

“好谷不见穗,好糜子不见叶”——地头一望谷穗下垂,光见杆叶定是粒大颗肥的好谷。满地糜子穗,不见叶杆是好糜子。

“糜子返打一石,谷子返不见面”——谷将成熟地墒过大,容易返青,谷颗变红变绿芽发了。因之要及时收割,糜子则不怕。

“麦熟积,谷熟垛”——麦谷代杆收后继续成熟,因而收割不宜过晚,以免受损失。

“秋分糜子寒露谷”——说的是糜子、谷的成熟期。

“麦打杆短,谷打穗长”——短杆麦积小产高,穗长谷数少产多。

“没啥穿打婆娘,没啥吃打谷瓤”——说明谷瓤难碾净,应该重视细碾细打。

“稀麦稠秋哄死人”——麦应该密植秋应稀。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陕西关中的农谚多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琅琅上口,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和悠扬韵律美,不失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