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学力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示范课”“研讨课”“成果汇报课”等屡见不鲜。课堂上学生秀出真我,畅所欲言,自主探究,气氛活跃,而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似乎逐步退出了舞台,甚至我们颇有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架势。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这恐怕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小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学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力。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语文教学是否卓有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学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新课改当中,我们又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力的提升呢?
一、精心设计,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教师要想在教学时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知识的主线,把握教学关键,挖掘教材本身的智力因素,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精心设计,认真选取,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1.入情入境,走进文本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语形式,把握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堂教学一开始,老师出示高尔基的图片问:在苏联的文坛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名字叫高尔基,同学们对他了解吗?接着,让学生交流从“作家卡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中获得的信息。课前有目的的阅读、收集、积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缩短时代的距离,让学生很快便进入情境之中,走进人物的世界。
2.去粗取精,把握重点
课堂时空有限,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就必然要关注教学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如果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太多,就会冲击了语文训练,也就造成教学效益低下。教师应根据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明确、集中、适切的课时教学目标,把准课堂教学的重点。然后,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多读、多思、多议、多写,让他们与文本充分接触与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思想,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的重点是体会父子间的深情,了解不仅高尔基爱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非常的爱高尔基。教学中,紧扣“爱”字,让学生了解高尔基不到十岁的儿子顾不上休息来到爸爸的身边,一直忙着种各种各样的花草,体会高尔基儿子的孝顺懂事,从而感悟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
3.提问有度,简明扼要
课堂上的提问是一种艺术,好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多去思考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而对于那些中等生和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则要提出一些他们能力所及的问题,照顾到每一位孩子,让他们积极投入课堂中来,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讲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节课,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时,教者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问题虽小,却照顾了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应对这样的问题,并能直抒胸臆。问题简洁,却极有价值。
4.自读点评,学有所悟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探索作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中,在让学生读悟第三自然段时,要求: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高尔基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看得出来?用“ ”标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这样让学生在阅读时圈划字词,写点评,旨在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相信经常这样的训练,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必将养成。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创新灵感,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体会到儿子的勤劳、懂事和孝顺,而且掌握了课文“叙述事情,景物描写”的表达感情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
二、突出主体,让主观能动发挥“淋漓尽致”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就明确指出:“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解提问,学生举手,获得准许后才能回答。而如果有学生未获得教师批准就脱口而出问题的答案,则被视为“插嘴”,被视为扰乱课堂纪律,甚至被视为对教师大不敬。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粗暴地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从发挥,不难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又能收获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释放学习时空,落实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时间和互动交流的时间。应让学生先充分自学、思考,再让同学交流、回答,学生自然就参与了学习体验的全过程。同时要给学生空间,要有预习、有自学、有练习、有复习,而不是所有时候都由老师讲。老师要相信学生能力,该放手时就放手。
2.引导学会质疑,落实主体地位
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转换器,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挖掘潜能、调动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产生疑问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训练学生质疑、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这远比教给多少知识更重要。教学中,“高尔基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不可以把题目改成《高尔基爱他的儿子》呢?”“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高尔基的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高质量的质疑问难推动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注重自主学习,落实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教者要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其全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唤醒主体意识的最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合理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话题,平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恰当巧妙地把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思考线索,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反馈、点评。教师与学生真正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成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中,教者教给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方法,并鼓励、表扬,树立自信;减少书写性作业,少做题,引导多阅读等;讲求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让学习不再费力;抓住学生学习优点等,将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相结合……在这里,课堂是学习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学生与学习是课堂本质终结关注的对象与任务,把学生的自主自学、生动学习作为教学方式变革的重点,坚持“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坚信“没有一种花不绽放”。
4.加强合作学习,落实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在新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诚心诚意地信任、尊重和鼓励学生,把学生作为独立人格,独立尊严的个体,充分发扬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在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带着满意、互动的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争论。课堂上,师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智慧碰撞,让学生思维“纵横驰骋”
教育家鲁宾斯基说:“对于形成任何一种能力,都必须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所以需要是生产动力的源泉,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教学中应创设积极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找到学生和文本语言的“撞击处”。“撞击处”最能拨动孩子们的心灵之弦,找得准,撞得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磁场”,就会生发学生和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 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用情感染学生,让他们去“标新立异”,去“异想天开”,让他们在敢想、敢说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紧扣课文之“美”,引发碰撞
教师靠什么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靠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靠文本自身的艺术魅力!语文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她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盈着美丽和芬芳。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她的美,升华她的美。用美的力量去燃烧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方法为:赏赏、赛赛、读读、画画等。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者自始至终以“读”为主线,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感悟。在一次又一次朗读中,老师挖掘学生朗读中的个性闪光点,巧妙地组织语言评价,不断强化朗读技巧,渗透文字理解力,真正领悟到文字之美、景色之美、父子情之美。
2.巧设学生之“争”,激发碰撞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有一种竞争的意识,在竞争中学生思维得以活跃,在生生之间的智慧得以碰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课伊始,老师便问:题目可否换成《高尔基爱儿子》?孩子们议论纷纷,并据理力争,最终激发了思维,使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最终了解了原课题的意思:既写了父亲爱儿子,也写了儿子爱父亲,他们的爱是双向的。
3.妙用文本之“白”,生发碰撞
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文本空白处”是文章作者不可点破的韵外之意,是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这些空白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换。这些看起来似乎“无”的空白之处,其实渗透着极其丰富的“有”,为学生的想象留有极大的空间。适时的补白,能使课堂“为有源头活水来”;适度的补白,会让课堂“看似寻常最奇崛”;适情的补白,终让课堂“拨开云雾见天日”;适用的补白,终使课堂“能探风雅无穷意”。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挖掘、拓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叙述后接着追问:花开得多吗?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自由读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这里教者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空隙”,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开拓了,想象空间打开了。学生在想象中遨游,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用好媒体,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地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1.入题时,燃起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较大的满足。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紧扣教材,选择和设计形象生动的媒体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开篇,就出示高尔基的图片,激发学生了解高尔基的欲望。进而交流高尔基的资料,加深学生对高尔基的认识。
2.疑难处,豁然开朗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用传统的教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好,最后是事倍功半。如果借助电教手段,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难点便可以迎刃而解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为什么会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修养,教师相机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并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有所了解。再如,学生因没有生活经历,对“镢头”一无所知。教师通过引导观察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镢头就是像锄头一般的农具,并进一步体会到儿子的年龄不大、个头不高,却能使用镢头劳动,从而加深领悟儿子的勤劳、孝顺。
3.拓展处,展开想象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使其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当出现画面情景时,教师可设计各种问题,进行质疑。在直观形象的图像烘托下学生就会在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发挥合理的想象,对事物的感知理解越深入,思考分析就越透彻。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教者适时播放春天花儿竞相绽放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受景色之美的同时,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仿佛看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打开,想象无比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总之,一堂高效课必须有张有弛,节奏快慢结合,就像一首歌,高低音结合才会有跌宕起伏的感觉,才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让人余音绕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教学中融入自主学习、质疑讨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由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会分析判断、感悟体验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