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语文教改实践
涵化课堂的课前预热方法浅探
涵化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知识传授的课堂,而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和生命对话的场所。涵化课堂倡导教学活动回到真实的情境,回到孩子真实的生活中,在春风化雨般的文化熏陶、感悟和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涵化课堂,注重课前的情境创设,即“课前预热”。课前平等融洽的对话交流、气氛渲染,为正式授课进行巧妙的铺垫,让课堂变得和谐、灵动、高效。
一、平等对话,拉近心理距离
不少公开课,尤其是“零起点”的竞赛课,师生之间是陌生的,加上很多听课老师坐在后面,学生会存在一定的戒备和胆怯心理。如果课堂教学“强行入轨”,很难实现良性效应的互动。此时,课前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尤为重要。
在“江苏省第九届凤凰语文论坛暨课堂教学主题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课前三分钟的师生互动如下:
师:同学们,咱们初次见面,你对我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您今天要教我们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课。
师:这是幻灯片上最显眼的文字,说明你的视力很正常。
生:我知道你的名字叫荀以勇。
师:这也是幻灯片上的。有什么好方法记住我的名字吗?
生:“荀子”的“荀”, “以为”的“以”, “勇猛”的“勇”。
师:三个字组成了三个词语,有水平!其实记忆也有窍门,对于一个陌生的词语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法,例如:以前有个勇敢的荀子,今天有个“荀以勇”。好,你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盯着老师看。
师面向一位眼睛发直的学生:不要把我当怪物看,好吗?你这样直勾勾地,看得我心里发毛。对了,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含情脉脉”地看!
生哄堂大笑。
师:追加30秒时间,继续免费欣赏。
生继续观察老师。
师:通过观察,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荀老师个子高。
师:你的个子也很高,做人就要像我们这样顶天立地,对吧?
生:荀老师长得帅。
师:嗯,既“高”又“帅”,差一点我就成“高富帅”了。但愿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生:我通过观察,可以肯定荀老师是男的。
师:放心,我和你一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男性公民。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轻而易举就能看到的,还有哪些需要仔细观察的?
生:荀老师是单眼皮、小眼睛。
师:可以说得中听点儿,叫“丹凤眼”。小眼睛聚光哦!
生:荀老师头上有丝丝的白发。
师:有时白发是操劳的结果,更是智慧的结晶。
生:荀老师有络腮胡子。
师:早上才剃的,又长出来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这些都是通过仔细观察能够发现的特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追问老师的年龄、籍贯、爱好等。
师:你们都像审问犯人了。是的,这些问题我不告诉你们,就是一个又一个谜。当然,你们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揭开谜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探究山谷中的谜底。
师生间平等的、充满趣味的互动对话,迅速消除了陌生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看似信手拈来不经意的交流,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然转接了课文的学习。
二、点燃热情,激发学习信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执教《理想的风筝》一课。上课前才知道,这篇课文二实小六年级的学生前天已经学习完了。当时临时决定,改用五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通过观看屏幕知道今天学习的课文是《理想的风筝》。
师:你真善于观察,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
师:是的,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正常情况下,我们要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才学习。早就听说我们二实小五(3)班的同学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今天我们提前学习这一课,有信心吗?
生齐答:有!
师:好!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学习这篇课文呢?
生:……
自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课前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充分信任他们,并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我们五年级学生也能学好六年级的课文!事实上,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确实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甚至超越了之前试教的六年级学生。可见,只要我们适时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他们就能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三、紧扣主旨,构建教学意境
在省凤凰语文“课堂进阶”名师工作室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讲授《孔子游春》: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上午咱们接触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老师已从心底里把你们当作朋友了,你们呢?
生:我们也把您当作朋友了。
师:太让我高兴了!我来自建湖,乘车到宿迁得两个小时,也算是远方的客人吧?
生:嗯。
师:孔子的哪句名言最能表达你们此时的心情?
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台下的老师也是咱们远方的朋友,我们一起和他们打声招呼——
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孩子们,窗外春意浓,你们的热情让我们这个电教厅的春意更浓了。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孔子一起到泗水河畔,欣赏那如画的春景,聆听圣人春雨般的教诲。
这里的“预热”,根据课堂上的“远方朋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进而由学生的热情引入到浓浓的“春意”。在春风化雨般的交谈中切入教学,既把握了整体意境,又切合了课文主题。
四、巧用游戏,调动学习兴趣
紧扣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课前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入跃跃欲试的亢奋状态,便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1.谜语猜猜猜
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的《石榴》一课时: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则谜语,看看谁能最先猜出来!
第一个谜语的谜面是:一个小胖子,藏着黑珠子,剥开黄身子,露出白肚子。猜猜这是什么水果?(龙眼)
第二个谜语的谜面是:一棵藤儿弯又弯,上面满是珍珠串。有紫有绿真好看,生的酸来熟的甜。这又是什么水果? (葡萄)
第三个谜语的谜面是:胖娃娃最爱笑,笑红身子笑破嘴,笑得大嘴合不上,露出满嘴红玛瑙。猜猜这是哪一种水果?(石榴)
师:三个谜语下来,老师已经知道咱们班的同学真的不简单,相信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小学生爱猜谜语,三个谜语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一旦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是了不起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便油然而生。看似简单的猜谜语,其实并不简单!老师课前预热用意在于:从谜面的描述中感性认识龙眼、葡萄、以及本文的主角——石榴,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埋下了伏笔。
2.竞猜想想想
在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竞赛中,我执教《让生日过得更有意义》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实践活动的话题是什么呢?请看《打破砂锅猜到底》——
在振奋人心的音乐声和引人注目的动画情境中,依次出示以下词组:一年一度—热切盼望—收到祝福—长大一岁
师:生日,是我们幸福成长的记录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温馨的时光。(播放《祝你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生日歌响起来了,我们也一起唱起来吧!
游戏符合儿童的天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对于孩子来讲,游戏是最严肃的事情。世界在游戏中向儿童展现,儿童的创造性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超级联想”、唱《生日快乐》歌一下子调动起孩子们的兴奋点,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3.诗词背背背。
小学生年纪小,好胜心强,在上课前安排一些竞赛活动,如朗读比赛、写字比赛、背诵比赛等。对比赛优胜者及时鼓励表扬,学生学习的劲头会更足,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在省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讲授《夹竹桃》一课:
师 :同学们,课前三分钟让我们再次走进《中国诗词大会》。问诗词大会,谁主沉浮?
生:我主沉浮!
师:今天我们交流的是“飞花令”含有“花”的诗句。按以前划分的两大组,今天哪一组先来呢?
两大组的学生依次背诵含有“花”的诗句,最后评出优胜组。
师:大家积累的含有“花”的诗句真不少。同学们,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花儿,引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诗篇,而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却独爱夹竹桃。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他笔下那蓬蓬勃勃的夹竹桃世界。
本课的课前预热紧扣“时代脉搏”,将家喻户晓的竞赛感强、观赏性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进课堂。“飞花令”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诗词储备,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协调能力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同时,由写花的诗句自然过渡到“夹竹桃”,可谓是独具匠心的设计,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视听引路,渲染教学情境
夸美纽斯曾说:“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没有感官的参与,就不会有学习。课前预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动觉等,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中。
1.音乐渲染。
如《嫦娥奔月》一文,不闻师声,音乐悠扬先起,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拉开序幕。接着出示苏轼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然引入文眼——月。
2.画面渲染。
如《黄山奇松》,课前通过课件播放黄山旅游胜地的美景照片,让学生对黄山闻名于世的“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课文,领略黄山松树的奇特美丽奠定了基础。
3.影视渲染。
如《七律·长征》一诗的课前预热:在《长征组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视频播放着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一个个感人画面。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置身长征的特定情境之中。他们如临其境,对长征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为后面的自读、自悟、探究、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课前预热的方式还有很多,“涵化”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强调每一种情境的创设都要引入意境、适合学境、切合情境。总之,看似可有可无的“课前预热”,能够在相互的交际交流中拓展知识,拉近师生距离,顺势引导点拨后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不经意间奠定了课堂的基调,完美了整个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