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悲伤:伴你走过丧亲的艰难时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那么上帝呢

出于严谨的态度,我必须谈到组织化的宗教在形成逃避痛苦的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当我们所爱的人身患疾病或者身处险境时,我们会向上帝祈祷。如果他们平安度过危险,我们就会感谢上帝帮助他们逃过一劫。当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时,人们经常用“上帝保佑”来表达自己放心了。事实上,这种情感还有隐藏的第二重含义:如果上帝拯救了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向上帝祈祷的人,那么那些死去的人或者没有得到我们认为的圆满结局的人,就是不被上帝保佑的。他们以及那些为他们祷告的人都是失败者。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任性的、全知的上帝出于某种原因不去拯救他们。人们认为宇宙中有某种支配一切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决定谁生谁死,在谢丽尔·斯特雷德(Cheryl Strayed)看来,这种观念体现了被保佑之人和被诅咒之人的错误等级划分。2

斯特雷德的解释非常到位,我也不能说得更好了。她在《美丽的小事》(Tiny Beautiful Things)一书中讲述了一个母亲的疑惑:她的女儿患上了有生命危险的重病,那么上帝在拯救她的女儿(或一开始就让她患病)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上帝让她的女儿死去,她是否会依然相信上帝?

上述问题无法从精神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求仁得仁(为什么上帝会听从我们的祈求)导致了一种错误的等级观念,将被保佑之人和被诅咒之人划分为两个阵营。人们将个人的好运或噩运作为检验上帝是否存在的试金石。这导致了一种不合逻辑的二元对立,它会削弱我们对他人的同理心,因为它的深层含义是,虔诚才是我们获得上帝庇佑的筹码,而历史、现实、伦理和理性等综合因素不是。3

信仰一个能够被人类的请求左右的上帝将人类引入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局面。在历史上,这种信仰像时疫一样毒害着人类。我们无法将心目中仁慈的上帝(在任何文化传统中都是如此)和那些发生在个人和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事件联系在一起。面对这种认知偏差,我们只好创造出一种观念,即面对你的行为或祈求,有一种力量可以满足或者拒绝你的愿望。在一个充满不确定和不公平的宇宙中,这种观念赋予我们一种掌控感和力量感。

追本溯源,任何文化传统都要求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彼此关爱、互相同情。信仰不是用来改变结果的手段。如此看来,上帝就像一台自动售货机,根据买家的需要出售不同的商品。当上帝“天降洪福”时,我们就诸事顺遂、如有神助;当上帝“天降大任”时,我们就只能“苦心志,劳筋骨”。这对那些在困境中依靠信仰生存的人来说是一种伤害。这种观点对于那些依赖信仰度过困苦的人来说是有伤害的。相信某种超越性的力量会帮助我们度过危机,这种对信仰的狭隘定义会损害我们美好的文化传统。正是这样的文化传统一路陪伴我们走过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切,而从不判断谁对谁错,谁得救,谁遭难。

在无处不在的责备文化中,人们用信仰来掩饰对危险、意外和孤独的恐惧。这种文化观念对历经困苦的人们施加着精神上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