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于需要的意识
如果用一张图来准确说明什么是“基于需要的意识”,那就是冰山图——每个人都像一座冰山,其所有的行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冰山下的需要在驱动(见图1-1)。
我们为很多警察做过培训,其中很大一部分参训群体是狱警,有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去讲课,还要到基层帮他们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有次我到一座监狱,一个狱警学员向我求助,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遇到一个很难沟通的少年,希望我去跟这个少年交流。
少年一见到我就说:“你是来当说客的吧,警察搞不定我,叫来了我妈妈和奶奶;我妈妈和奶奶搞不定我,就叫来了你。”
听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意识到他需要尊重、自主、公平的对话,而不是指责。
“你们这些人很搞笑,不停地说我是危害社会的不良分子。如果我真的是少年犯,我为什么要出去呢?如果我不断地危害社会,我待在这里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我改造好出去?”
我当时没有说话,我在体会马歇尔的话——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我体会到这个少年不想出去的需要:他不出去就不会危害社会,而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我说:“听起来,你认为待在这里比出去更好,这说明你也希望社会更安全一点,你也希望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
听我说完,他挑衅和僵硬的态度变得柔软了。他慢慢地打开心扉,跟我聊了彼此关心的话题。
在第二次谈话中,我们谈到了他入狱的原因:他暗恋某个女生,女生的男朋友对她很不好,他劝那个男生对女生好一点,多次劝说无效,他一气之下捅了男生几刀。我带着同理心陪伴这个少年,和他一起看到他对美好生命的需要——爱、尊重和保护。
当我跟他说,他做这件事是在满足爱、尊重和保护的需要时,他哭了。他说:“如果我早一点遇到你,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少年犯,他也有美好的内在。
我说:“如果尊重、爱和保护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话,那现在可以做什么来满足你的这些需要呢?”少年说:“哪怕现在狱警不尊重我,但我依然会尊重他们;出去后到社会上,也会有人用有色眼光看我,但我还是可以尊重他们。我会去保护那些值得保护的人。我也理解了妈妈和奶奶对我的指责,那是她们爱我的方式。如果我早点看到爱的话,我就会改造好提前出去。”
年底的时候,狱警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少年从不愿意改造到成为改造标兵,有了很大改变。
这件事就是对“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的最好诠释。
当我们带着基于需要的意识时,看问题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纳他人。我做过很多次幼儿教育的培训——包括蒙台梭利和华德福,我做这些培训不是为了传播理念,而是把理念层面的爱、自由、尊重、接纳,切切实实转化到行动上,这恰恰是非暴力沟通最擅长的。
通过图1-2我们可以看到,非暴力沟通是以持续不断地觉察需要,即基于需要的意识为核心的,围绕这个核心,它有四个外在的表现——语言的转变(有意识地使用语言)、非语言的觉察、思维的转变、赋能(赋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