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根源在于内在的需要
我以课程中分别对A、B、C、D四个人做采访的内容为例,来做一下分析(见表3-2)。这样我们会看到,即使在同一情境下,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之所以感受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在那个当下,被刺激到的点是不一样的。那些未获满足的需要不一样,各自感受自然也就不同。
表3-2 情绪背后的真正需要
首先从观察来看,“说好看电影的,你怎么才来,我已经等你25分钟了”,这句指责背后的客观事实可能是:我们约定7:30见面,现在7:55你才来到电影院门口。这就是观察。
其次是感受,同样是对方迟到25分钟,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A感到特别生气,B感到不耐烦,C感到着急,而D感到担心。
然后我分别倾听了A、B、C、D四个人。
倾听A时,我说:“我想你在对方迟到的时候很生气一定有很好的理由。”他说:“是啊,我们约定这个时间的,他老是这样,他到底在不在意,他到底有没有时间观念,怎么可以这样呢?”我说:“听起来你很生气,是因为你特别在意人和人之间在交往、接触和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彼此尊重对方,是吗?”他说:“是啊。”所以,A生气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是尊重。
然后我倾听B,我说:“你好,我想你在等待对方的过程中感到不耐烦一定有很好的理由。”他说:“是啊,你看现在时间这么宝贵,我为了看这场电影,推掉了很多工作和安排。他还不准时来,25分钟我可以做很多事情,让我在这儿干等着,太烦人了!”这时候我耐心地去体会B的需要。我体会到,对于B而言,
可能特别在意的是生命的每一秒都得到充分和有效利用。B特别看重生命的意义、每秒的意义,渴望生命过得有意义。他特别看重25分钟的价值。所以我对B说:“你感到不耐烦,是因为你特别在意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你也特别看重自我价值,是吗?”B说:“是的。”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第三人来倾听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连接来看看,在每一种情绪的背后,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当我们内心的需要被看见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我们就会变得平静或安宁。
所以,表达呈现的技术是简单的,而真正有难度的,是开口前的那份自我连接,是自我连接让我们看到冰山之下时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需要。如果没有看到这些,我们真的很难做到好好说话。接下来我倾听C,我说:“我想,你着急一定有很好的理
由。”C说:“当然了,电影7:45开始,我都错过开头了。”我说:“所以能够看到电影包括开头的整个部分对你来说很重要,是吗?”他说:“看电影不就是要从开头看吗?”我说:“嗯,所以完整性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他说:“是。”
我们看到,其实C之所以着急,并不是因为A做错了什么,本质上是因为C特别渴望完整性。
在这个高度结构化和高度分工的社会中,我们对完整性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完整性的需要会越来越得不到满足。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有很多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但也有很多需要,相较以往是不容易得到满足的。
所以C因为没有看到电影开头,会出现很不舒服的情况,因为他完整性的需要未获满足。再次强调,真正造成我们着急的原因不是对方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长久以来未被满足的需要。
我用同样的方式去采访和倾听D,最终发现D感到担心的背后,是对对方的关爱和对安全的需要。我想,D会担心对方,那对方对他而言一定是一个很亲密的人,比如一个恋爱挺久或者有很深的感情基础的人。如果只是相亲后第一次约出来看电影,对方没有按时来,估计只会生气或失望,而不会担心。
产生的情绪不同,是因为情绪的根源不同。情绪的真正根源不在于对方的行为,而在于我们内在深层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能帮助我们好好说话,而不是撒气去攻击与指责对方。了解情绪背后我们真正的内在需要,我们能转变自己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