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改变他人的四种结果

以父母改变孩子为例,因为这种模式在绝大多数关系中,都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父母改变孩子的结果,主要归结为四种情形,我们以几乎天天发生的“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为例。

第一种情形: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没好好学习。孩子没按照父母的要求好好学习,没考上好大学。结果就是父母改变孩子不成功,父母自己反而内伤了。

因为在改变孩子的同时,父母内心会有很多压抑和自我牺牲。这一点在母亲角色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为了孩子,自己的需求都可以牺牲。在近几年的离婚调查中,因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而离婚的也不在少数。

第二种情形:孩子如父母希望的一样,好好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父母想读北京大学没读成,把孩子送到北京大学去了。结果就是父母改变孩子成功,但孩子内伤了。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通过调查发现,北大新生中有四成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徐凯文将之称为“空心病”。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北大的不少学生,其实考上北大并不容易。在父母强烈的改变意愿下,为了做乖孩子取悦父母,他们真的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放弃了很多本该玩耍、探索,以及与其他孩子相伴的时间,加倍努力地好好学习。虽然最后考上了北大,父母对他们的改变成功,但他们内伤了。

要知道,孩子的快乐童年时光,父母没法还给他们,他们的未来父母也没法永远安排。

第三种情形:父母想改变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不断地对抗,双方充满冲突,都疲惫不堪。孩子的离家出走、网瘾等都和这种模式有关系。父母想给孩子的,孩子不要,孩子的关注点在对抗上,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果就是父母改变孩子不成功,跟孩子的关系也受伤了。

有个学员向我求助:“董老师,我和我孩子之间经常发生对抗,怎么办?”

我让她举个例子,她说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学演讲……可孩子并不开心。

董: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让孩子去上课外班。

学员:希望将来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也能够照顾好自己。

董: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学员:如果将来孩子能够照顾自己,我就会更加轻松。董:所以我们有两种需要——轻松和爱,对吗?

学员:对。

董: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特别想要爱和轻松,我们的行为是不断逼迫孩子去上课。

学员:我就是这样做的。

董:这个行为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学员:孩子不去。

董:那你会做什么?与孩子产生对抗,对吗?最后,孩子可能就天天抱怨你逼迫他去上课,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你们之间的对抗,他也不会开心。你想要往“爱和轻松”走,可是走的路线是偏离目标的,走到半路就往相反的方向去了,对吗?离你想要的“爱和轻松”越来越远。

第四种情形: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学习,通过同理倾听,给予一种全然的信任和关爱,尊重和理解孩子。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父母提供支持,这样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就会获得很大进步。孩子很开心,成绩也很好,父母也很安心。结果就是父母改变孩子成功,跟孩子的关系也更好了。

前三种情形我们都称为悲剧模式,而非暴力沟通要实现的是第四种——共赢模式。我相信,没有人希望用前三种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孩子。

在企业中也是这样,老板想改变员工,想要员工更高效地工作。有的老板把自己忙成内伤;有的老板把自己急成内伤;有的老板批评员工,然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审判自己……很多老板都是有内伤的。员工往往也不好好干,要么带着内伤继续工作,因为要养家糊口;要么跳槽,心伤就离开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员工不跳槽,在公司里和老板耗着,双方关系变得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