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3:家里养的小动物死了,孩子很伤心怎么办?
【问题解析】
家长往往会有这样的心态,看到孩子伤心,自己也感到很不舒服。因此,恨不得让她马上好起来。甚至有的家长根本不告诉孩子,偷偷处理掉宠物的尸体。等孩子问的时候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干脆偷偷换一只长得比较像的,欺骗孩子。电影《狗十三》就有这样的片段。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小狗走丢了,家人为了不让他伤心,就买了一条模样差不多的狗,欺骗她小狗找回来了。但女孩一眼就认出这不是自己的小狗,无论怎么询问,家人都死不承认。女孩每天惶恐不安,家人还自以为是,觉得这样做是在为孩子好。
其实,家长希望孩子每天都开心快乐,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我们有多么美好的愿望,现实却总也避免不了大大小小的遗憾。比如:丢了心爱的东西,家人或朋友离我们而去,想要做的事情没能成功,想要达成的心愿不能达成……这些遗憾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仔细体会这些事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丧失”。要么是已经有的后来失去,要么是想得到而得不到。“丧失”引发的伤心情绪让每个人都很不舒服。那为什么伤心难过还会随着演化,保留在人类的情绪中呢?它对于人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刚出生的婴儿内心是拥有全能感的。他们生活在自我幻想的世界中,想象着自己无所不能。随着慢慢地长大,婴儿逐渐发现,现实并不能满足自己任何的需求,肚子饿了不能马上吃到奶;想让妈妈抱,妈妈却还没有下班回家;喜欢的玩具不小心丢掉再也找不回来;好朋友生气不和自己玩了……每次丧失的体验,都让他们从想象世界向现实迈进了一步,似乎又看清了真实世界的一个角落。丧失是痛苦的,不能满足需要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但这又是孩子走向现实世界,获得成长必须要经历的。于是,伤心难过的情绪帮我们向美好的幻想告别,眼泪帮助我们释放掉“想要却得不到”所积累的大量能量。面对丧失,如果可以有机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认认真真的向“得不到”说声再见,才能做到真正放下,轻装大步朝前走。这便是成长。就像一篇文章,画了句号才算结束,然后才能开始新的篇章。但是如果文章的后面总是省略号,对每个读者来说充满未知,又怎能轻松放下,怎能重新开始新的篇章呢?因此,伤心难过的意义在于,让人类在向现实妥协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动力,逐渐成为更加成熟的社会人。
孩子内心成长的力量,就是从小在一次次真正的伤心和告别中练就的。失去了一支笔、想吃冰激凌没有被允许、争取当班干部但却落选了……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没有坎坷的经历,没有无数次放下和妥协,哪可能有如此大的胸怀呀!
由此,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伤心。不仅引导孩子表达出伤心,还要陪伴孩子一起回想引发伤心的事件,并用恰当的仪式帮孩子画上“句号”。
对话演练
SEL方法
小仓鼠死了,家长跟孩子完成伤心的过程:
1.坦然面对。直接告诉孩子小仓鼠已经死去这件事,承认和允许伤心的情绪产生。
2.回忆过去。与孩子回忆小仓鼠和他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帮孩子把伤心从潜意识提取出来,从意识上看到现实。
3.告别仪式。用埋葬小仓鼠的仪式,帮孩子为这件伤心事件画上“句号”,完成对小仓鼠的道别,真正地放下。
孩子在经历丧失时,心里往往是不愿意接受的。家长的允许、陪伴,特别是一起回忆和小仓鼠经历过的美好时光,都能帮孩子唤起美好记忆,避免了无意识的压抑情绪。举行正式的告别仪式,会帮助孩子在心里建立寄托,在现实中接受事实。
问题延伸
给大家再介绍一些“与伤心共处”的方法:把伤心的事写在纸上;给信任的人讲自己的伤心事;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陪伴伤心待一会儿;想哭就哭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小仓鼠死去这样的事,家长还比较容易处理,但有一些大的丧失,家长自己也很难从伤心的情绪中走出来。这时,家长也要多一份觉察,先用我们介绍的方法面对自己的伤心,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有能力帮孩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