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付出的故事,鼓励员工积极提升自己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是否考虑过一个问题,员工为什么不能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工作?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什么难以持久?员工为什么不能像老板一样工作?实际上,懒不是人的本性,是由环境造成的,下属之所以懒,是缺少领导者的激励。人是需要激励的,人的工作干劲来自于激励。所谓“矢不激不远,人不励不奋”。有无激励大不一样。对此,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提出:自发的才是最有效的,激励员工自发地工作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每一个领导需要明白的是,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觉性便无主动权。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人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规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
不少领导者在管理中发现,一些下属和员工对于当下的工作似乎很不满意,总是认为公司给予的报酬太低,所以“怨声载道”,而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一点,他们从公司索取的报酬,与他们对公司做出的贡献是等同的,一味地抱怨不能解决问题,而唯有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改变糟糕的工作现状。对此,如果领导者一本正经地提出来,恐怕下属未必接受,而如果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曲径通幽,可能效果更好,对此,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达达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公司,规模不大,达达凡事亲力亲为,公司效益不错。
一天,公司秘书小梁来敲达达的门,她开门见山:“达经理,我想辞职。我也不藏着掖着,您给的薪水太低了,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么点工资,确实不大好生活。”
达达说:“小梁,你来公司好像已经有半年了,对吧?”
小梁肯定地点了点头。
达达继续说:“你先听我讲个故事吧。一天,同事A对B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B建议道:‘我举双手赞成你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A问:‘为什么?’”
“B说:‘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公司才会受到重大损失,变得非常被动。’”
“A觉得B说得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许多的忠实客户。”
“再见面时B对A说:‘现在是时机了,要跳赶快行动哦!’”
“A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听完达达的故事,秘书小梁说:“好吧,达总,我收回我刚才的话,我回去工作了,您忙。”
说着,她离开了。
秘书小梁为什么听完达达的故事后,就改变了辞职的决定呢?因为达达通过故事告诉她,个人的工作,永远只是为自己的简历。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让老板真正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替他创造更多利润。
的确,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都是发自某种动机,也就是说,内部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动力。动机的性质不同,强度不同,对行为的影响也不同。所以,一个员工,他是否愿意从事工作、其工作积极性是高还是低,都取决于他进行这一工作的积极性的高低。而形成动机的条件一是内在的需要,二是外部的诱导、刺激。内在需要是根本原因。综合起来讲,就是“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因此,激励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激励的研究应从了解人的需要入手。需要就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是能使某种结果变得有吸引力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事实上,每一位领导者都希望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员工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不断胜任更高难度的工作,员工的提升才能带来公司实力的提升,如果员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必然会令公司止步不前。
因此,如果领导者希望你的员工付出最大的努力工作,就应该调整自己的激励方法,一味地训斥与施压可能无法见效,为员工讲付出的故事,让员工认识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必然对企业充满信心,也愿意付出努力,从而促进员工自我管理,做到了这些,员工自然就和公司融为一体了,也就达到了员工的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