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定性指标体现领导智慧
定量指标非常客观、具体,能准确反映工作成果,评价结果比较直观,效果好。定性指标是指无法直接通过数据计算分析评价内容,需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定性指标和半定量指标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考核人的主观评价,这种指标的公正公平性经常受到推崇定量考核指标者的质疑。但是定性指标、半定量指标对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是非常重要的,过多使用定量指标会使考核成本过高,不利于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因此,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时应根据岗位的具体特点来选择,一般情况下应该定量指标、半定量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
定性指标(如流程、学习和成长类指标)体观的是企业控制协调水平、发展潜力等,企业高层管理者主要从事政策制定、运营监控、协调沟通等管理工作,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转情况和利润实现,这些是无法通过具体的工作过程来衡量其绩效的,可以采用与企业整体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定量指标来考核。但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指标并非管理者考核的必然选择和制胜法宝,管理层的绩效考核指标不能全部量化,这是因为:
第一,某些层面和方面不适用定量考核。管理者的控制协调水平、发展潜力、组织承诺、价值观等方面无法使用定量考核。这不利于总经理对下属有全面的认识,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某些职位不适用定量考核。对研发部经理或知识型员工进行考核时,因为产品开发周期长,并且有一定风险,不是每个开发的项目都一定能成功,而且项目被开发后在考核其效益的时候还涉及资源、生产、销售、市场等许多因素,因此不一定能完全用定量考核。
由于定性指标无法像定量指标那样精确地加以衡量和考核,因此在很多企业中,对定性指标的考核往往是凭考核者的主观印象,导致出现下面的情形:要么考核结果出现偏差,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者的实际业绩情况,引起被考核者的不满;要么考核结果“趋中”,拉不开被考核者之间的差距。无论哪种情况,如果长此以往,造成的最终后果都是不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丧失了考核本来应该发挥的激励作用。除此之外,这样的考核还往往在管理工作中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争议,造成上下级关系紧张。
而现实工作中,一些员工(如中层管理干部、职能管理人员、某些基层员工等)由于岗位工作的性质,使得对其的考核指标,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的考核又成为一些管理者绕不开的问题。
要使定性指标能够比较精确的进行考核,就必须尽量减少这种笼统和模糊。一种很自然的思路就是“往下细分”,找出一个大的定性指标中重要的并且可以进行具体考核的几个方面,然后再针对每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考核标准。因此,制定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的总体思路就是:首先,将定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可考核的方面,即考核维度;其次,针对每一个可考核维度,尽量用数据和事实来制定明确和具体的考核标准。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管理者必须要明确制定定性指标考核标准的意义。制定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一方面,通过制定明确和具体的考核标准,使得定性指标的考核尽量客观公正、易于操作,并减少因为考核带来的争议。另一方面,也使被考核者了解上级对其工作的要求或期望,从而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很显然,后者对于管理工作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考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而被考核者充分了解上级对其工作的要求或期望,无疑对其高质量完成工作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