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性理论与文学他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词源考究

据黄玉顺先生考察,在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中,“他”“它”、“你”“尔”“汝”,以及“吾”“我”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他者”意识,且同“自我与异族的认同”紧密相关。其中,“他”是指缺席的他者,“你”是指在场的他者,而“我”则是指内在的他者。[4]黄玉顺先生详细考察了“他”和“它”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从词源学的角度全面进行梳理,这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他者”的内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本节不再就汉字“他”或“它”作赘述,而主要选取英文词other(他者)和otherness(他性)作语源学的考察,并主要借助《牛津英语词典》所提供的词义和例句,进行内涵上的分析和梳理,以增强对“他者”和“他性”概念的理解。

英语中的other一词,不仅词性复杂(即语法功能复杂),词尾屈折变化(即词语形态多样),而且构词能力非常强;再加上受发展过程中旧词义不断“脱落”、新词义不断生成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复杂性更不言而喻了。基于此,此处仅尝试性地列举other一词的某些含义及其变化,从侧面凸显other一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探测“他者”和“他性”的含义提供词源学上的参照,而不是要彻底反映other一词的准确含义和语义发展。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other的词形变化有óðer,óÞer,óÞre,óÞur,óÞeer,óÞeir,óÞair,óÞier,óÞir,óÞere,óÞure,óÞar,oiÞer,ooÞer,othur,othyr,othere,other,othir,oother,oothir,othre,oyer,oper,wother,uthyre,wthire,wthyre,wyther,ouÞer,uthir,uther,uthere,vyer,vyir,wther,wither,oderr,oder,odir,odur,odyr,woder,wodur,uder,udir,udder,óðar,ander,alter,atepo,ather等50余种;涉及古条顿语、古荷兰语、古萨克森语、中古低地德语、中古荷兰语、低地德语、荷兰语、中古高地德语、哥特语、德语、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古英格兰语等十几种古今语言。其中,other的古希腊语形式为atepo,古拉丁语为alter,古英格兰语为ather,德语为ander,法语为autre。此外,other的具体用法达56种之多,其中14种用法已经“脱落”,目前尚存42种。

在考察other词义变化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遭淘汰的词义主要集中在中性词义,且现在尚存的42种用法,大多带有贬义色彩。例如,作为名词,the other的表述就明显带有贬义色彩,意指“性行为”“性交”,有时还指“同性恋”,此种用法,最早出现于1922年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以及1928年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相关篇章的描述中。在一些复合型词组中,other的用法也带有很明显的贬义色彩,有时还表现为由较为中性的词义向带贬义色彩的词义转化。例如,在1532年的the other half中,含义较为中性,甚至还有点儿褒义色彩,指“世界的另一半”、“那些与自己处于不同阶层的人”或者“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比较富裕的或富足的)的人”。可是,后来在the other side(“地狱”或“鬼魂灵生活的地方”;“反对派”或“反对方”,此种用法出现在1684年)、the other place(“阴间”或“地狱”,此种用法出现在1841年)、the other thing(口语词,可指“相反者”、“反对派”或“逆反者”,“异样的东西,如性交和阳具”。在词组to do the other thing中,是对解雇行为的轻蔑式表达,此种用法出现在1846年)、the other man/woman(“与异性有染的男人或女人”;“婚外情人”或“姘妇”,此种用法出现在1855年)、the other end(“仅仅通过电话才能与之联系的人或地方”,此种用法出现在1941年)等词组中,other均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除上述用法外,other还有作为哲学术语方面的含义,指那些同已经提及过的某物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构成了宇宙存在的另一个部分,因此它们也是那些已经提及事物的对应物(counterpart)或相似物(double)。例如,“非我”(non-ego)就是“自我”(ego)的“他者”(other),即上帝的创造物(creation of the creator)。[5]可见,other具有哲学思考的本体论意义,且反映到认识论上,它与作为主体的“自我”密切相关。

《牛津英语词典》为otherness的本义提供了四个例句。第一个例句是1587年的:“人总需要存有两种东西,即自我同一性和另一性……自我同一性是就本质或存在而言的……而他性是就存在物或人而言的。”(There must needs be alwaies both a selfesamenesse and also an anothernesse…the selfesameness in the Essence or being;…and the otherness is in the In beings or Persons.)[6]从这一例句来看,他性是自我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与自我相伴相随,不能分开。此外,自我同一性具有本体或本质的意味,而他性则是本体的显现,即现象界的存在物或人。第二个例句是1625年的:“(假如)没有他性或变化……(那将)是绝妙的。”(Absolute perfection…without otherness or change.)[7]这一例句所揭示的他性内涵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即他性是人们所厌弃或排斥的对象,它与令人头疼的、变化着的事物很相近。第三个例句是1885年的:“否定……不是绝对的,而仅仅是相对的,它仅对存在的他性予以确认。”(Negation…not absolute,but only relative,simply affirming otherness of being.)[8]第三个例句显示,他性具有否定性或颠覆性内涵,但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或颠覆,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的否定或颠覆。可以说,确认他性自身的存在,是他性之否定或颠覆的最终目标。第四个例句是1893年的:“同结果之间的关联,其所涉及的是与‘他性’的关系。”(The relation of consequence involves the relation of‘otherness’.)[9]这一例句表明,他性呈现为一种关系状态,是在关系场域中的呈现。

此外,Otherness还有引申义。为此,《牛津英语词典》也提供了四个例句。第一个例句是诗人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于1821年发表在杂志Blackw上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即:“外在性即借由直觉或他者的视像再现而达到的对他性的感知。”(Outness is but the feeling of otherness(alterity),rendered intuitive,or alterity visually represented.)[10]在这里,他性与外在性、直觉相关联,与浪漫主义的主体感受相关联,是主体感受的对象物。第二个例句是1868年的:“现在,他所意识到的不仅是他自己,而且还有某种在他体内涌动着的他性。”(He is now conscious not of himself only,but of a certain otherness moving in him.)[11]在这句话中,他性是作为非自我的主体而与自我相对,且有着某种难以言状的神秘性,即本体的神秘性。第三个例句是1888年的:“他所创造的他性独立于所有的现象。”(That otherness which He calls into existence is independent of all phenomena.)[12]这句话中的他性是作为现象界中无法被认识的对象而出现的,同时它又为现象界的主体所创造。在这里,他性与创造主体间充满了现象与本体的张力。第四个例句是1892年的:“我直接意识到,那是他性,一个非我。”(I am directly conscious of it as an otherness;a non-self.)[13]在这一句中,他性是非我的主体。

综上所述,从词源学角度看,“他者”和“他性”的内涵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与自我不可分离;第二,本体的神秘性;第三,是一种关系状态;第四,具有强烈的否定性和颠覆性;第五,普遍带贬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