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古佛教和政治文化中仁德智慧的鹦鹉
如果去看一下中古中国佛教和政治文化的大背景,那么我们会毫不惊奇地发现鹦鹉与道德及圣贤的密切联系。在这个部分,笔者首先会介绍中国佛教中鹦鹉形象从轮回畜生界的邪鸟到对众生有益的慧鸟的转变,然后会讨论在中古政治文化中,鹦鹉成为君主的吉祥鸟和朝政清明的正义见证。
作为道德和智慧之鸟的鹦鹉,其形象在佛教文学中有教义性基础。这可以追溯到早期印度佛教文学,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第十三卷《教诫篇》(Anusasana Parva)中,鹦鹉是一种高尚、慷慨和慈悲的动物,而这种文学传统貌似对早期佛教的本生故事有所影响,尤其是第429篇《大鹦鹉本生经》(Maha-suka-Ja-taka)和第430篇《小鹦鹉本生经》(Cullasuka-Ja-taka)。[64]另外,早期佛教发展出一套具有多样性的文学传统来塑造不同背景下鹦鹉的形象。让我们来看看鹦鹉在早期佛教文学中的形象和角色。[65]正如许多佛教文献和本生故事所展现的那样,在早期佛教的宇宙观中,鹦鹉是畜生界的一员、佛的前身,也是佛前世的传道助手。由于从中古早期开始就有不计其数的早期佛教文献被翻译成中文,因此中国的读者对这些鹦鹉形象和角色并不陌生。
在讨论中古中国所延续的早期佛教传统中高尚和智慧的鹦鹉形象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到鹦鹉的形象经历了很长的变化过程。在早期佛教经文中,鹦鹉并不高尚也不智慧,它仅仅是一种鸟、一种动物,是生在动物界的众生之一,在人、阿修罗(asuras)和天(devas)之下。鹦鹉有可能实现解脱吗?答案是肯定的。那鹦鹉可以变成罗汉、菩萨或者佛吗?答案则是否定的。为什么众生会在动物界重生为鹦鹉?在一些翻译为中文的早期佛教文献中,鹦鹉是恶趣轮回的产物。比如说,在有关阿育王太子达磨婆陀那(Dharma-vardhana,法益坏目)的经文中有一段简短的介绍:众生中好淫喜谈、被亲戚及众人宠爱的会转世为鹦鹉。[66]
另一个鹦鹉的反面形象则出现在安世高翻译的《佛说骂意经》中。[67]其讨论的是为什么一个人特别是女人,会转世为鹦鹉。经文中说鹦鹉有赤唇赤足,是因为其前世喜欢彩衣朱唇。如果一个女人喜欢穿长裙,那么她后世就会变成长尾巴的雉鸡。总而言之,众生会得到他们前世所喜之物。[68]
一些佛教文献指出鹦鹉的语言能力会阻碍它们的转世善趣。出自敦煌的《佛说善恶因果经》说喜欢模仿他人说话语调的人会转世成鹦鹉。[69]虽然这篇经文没有被收入佛典,但在东亚是非常受欢迎的。除了中文版本,该经文的粟特文和藏文版本也在敦煌被发现。粟特文版本(P.Sogh.4)显然翻译自中文版本,因为其敦煌写本中有用汉字写的标题。[70]来自敦煌和中亚的中文、粟特文和藏文文献表明该经文广受中国以及中亚佛教徒的欢迎。
不过,早期大乘佛教的文献也为鹦鹉解脱提供了希望。对于鹦鹉来说,摆脱苦难的最好途径是什么?答案是转生忉利天。根据《贤愚经》记载,长者须达有两只鹦鹉,阿难教授它们四谛法,但后来它们被野狸所食。佛告诉阿难说因为这两只鹦鹉受持四谛法,所以它们会重生于忉利天。[71]
鹦鹉的正面形象还作为佛的前身出现在早期本生故事中。支谦所译《佛说长者音悦经》讲述了佛前身作为鹦鹉的因缘。有一位名叫音悦的国王,他在宫殿听到了鹦鹉婉转美妙的歌声,遂命人将鹦鹉捕来并用各种宝石装饰其身,对它日夜看管。一只秃鹫来到宫殿,看到鹦鹉独得优宠,就问它是如何从国王那里得到这一切的。鹦鹉告诉秃鹫说是自己的美妙声音吸引了国王,换来了周身的五色宝石。这时,秃鹫心怀嫉妒便开始鸣叫,结果吓到了国王。国王就令人抓住了秃鹫并拔掉了它的羽毛,最后秃鹫跑到了野外。别的鸟问它为什么如此落魄,结果它解释说鹦鹉应该为此负责。佛说善声招福,恶声致祸。秃鹫因为嫉妒鹦鹉而得到了罪报。其实鹦鹉就是佛的前身。[72]
一些故事开始将鹦鹉塑造成佛教的支持者,它通过言辞使国王皈依佛门。《杂宝藏经》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只鹦鹉教国王听从佛教教义成为一个明君。[73]在苟尸弥国有一个辅相婆罗门,他性格狂暴,其妻子邪谄。他让妻子把前来上门的瞿昙沙门[74]挡在门外,然后佛来到他们家并指责他们的愚痴邪见。第二天,婆罗门企图用剑来攻击佛,但失败了。最终,佛使他们皈依,得须陀洹道(Srota-panna)。接下来,佛讲述了自己前身作为鹦鹉王使这对夫妇皈依佛门的故事。在《杂宝藏经》中,还有另一个关于鹦鹉辅助其国王打败敌人的故事,显示了鹦鹉的忠诚。通过其举动,鹦鹉参与到政治和军事中,为国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度集经》中也有一些关于鹦鹉王的佛本生故事。这些故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菩萨是鹦鹉之王。第二,他智慧慈悲,了解佛法和教义,不仅进行自身的佛教修炼,还号召其他鹦鹉也加入进来。第三,菩萨像其他鹦鹉一样从人类国王那里经历了身体上的苦难。这样他就明白了其他鹦鹉的遭遇,懂得了缘起,并尽可能帮助消除这些苦难。该书第四章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佛作为鹦鹉王教其他鹦鹉消除求生欲,他常常教授大家六度。当时的国王喜欢吃鹦鹉,于是猎人就争相为国王捕捉鹦鹉。他们用网捉住了许多鹦鹉,厨师将其中最肥的煮来吃。鹦鹉王为此感到惋惜,认为贪食是问题的关键,他教导大家要消除对食物及其他外物的欲望。欲望是产生苦难的毒药。[75]第六章还有一篇相似的故事,身为鹦鹉王的菩萨教导其手下的三千只鹦鹉要修炼自己而不是沉溺于享乐。[76]
根据许多佛教故事,鹦鹉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孝顺。在研究16世纪有关南海观音的经文——《善财龙女宝卷》时,于君方(Yü Chün-fang)注意到南海观音收了一只白鹦鹉做伴,这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传统,当时的鹦鹉和妙音鸟(kalavinka birds)都是稀罕物。于君方还分析了位于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一个说教性石刻中的场景。该场景来自佛本生故事,描述了一只孝顺的鹦鹉口衔稻穗来哺喂父母,这个故事收录于《杂宝藏经》。另外一个本生故事出自《六度集经》,讲的是一只鹦鹉通过装死来从捕猎者手中逃脱的故事。于君方指出,佛经中作为主角出现的鹦鹉反过来为民间的宝卷提供了素材。她还认为《善财龙女宝卷》浓缩了《新刊全像鹦哥孝义传》里的一个故事,后者讲述的是一只孝顺的鹦鹉帮助自己的父母往生净土的故事,后来这只孝顺、正义的鹦鹉成了南海观音的随从。[77]
除了在中国中古佛教中地位显著外,鹦鹉还在中古政治文化中与圣王有所关联。中古时期中国人对王权的理解和想象在鹦鹉和统治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根据佛本生故事,鹦鹉从一开始的凡鸟变成了后来的鸟王,一些像韦皋这样的中国佛教徒想必对此类鹦鹉形象非常熟悉。佛教文学中众鸟之王的鹦鹉形象与出现在中古早期中国某种政治意识形态中的鹦鹉形象相照应,这种意识形态的核心便是有关新君的谶言。
作为圣王象征的鹦鹉首先与高欢有关。在东魏,高欢是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年在位)的丞相。他建议皇帝将首都迁至邺,这样他就可以统领驻扎在晋阳的军队并掌控实权。当时,有一首童谣流传京城:“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高欢死后,其子高洋从元善见那里夺取了皇位并建立了北齐。高洋追谥其考高欢为神武皇帝。当时的人们认为之前童谣中的“鹦鹉子”指的便是高欢,因为“鹉”与“武”谐音。[78]
在唐朝,鹦鹉的预言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有关,因为她的姓氏“武”与“鹉”谐音。近来学者们认为,武则天通过操控鹦鹉的形象来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她让侍从给《大云经》做注疏,书题为《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79]该书的一些写本在敦煌被发现。这些注疏成为武则天政权合法性的文本基础,认为孔子、神龙和天命都预言了新的统治者为女性。除此之外,该书还根据包括鹦鹉(会说话的神鸟)在内的各种动物发展出一套预言性的话语。注疏指出,“鹦鹉”照应了未来的圣人及女皇的姓氏。武则天登基后打算册立太子,便询问其丞相狄仁杰并告诉他自己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只巨大的鹦鹉收拢了它的翅膀。狄仁杰告诉她这只鹦鹉就代表武则天自己,其双翅就代表了她的两个儿子:她必须通过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来确保他们能够成为她的左膀右臂。这个故事显示出武则天也用鹦鹉来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象征。[80]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鹦鹉成为象征统治者的吉祥之鸟。
鹦鹉预言在中古时期的中国政治文化中具有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佛教在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之后,董仲舒将政治预言融入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这种传统在学者和文化名流之中广为盛行。统治者通过在祥瑞和政治社会变化之间建立联系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权威。为了积累社会和文化资本来宣扬佛教,许多佛教僧人都声称自己具有解读祥瑞、预测政治社会变化的能力。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徒逐渐采用了本土的谶纬活动来使佛教信仰、仪式和象征更加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81]因此,唐初的中国佛教徒将源自东汉的谶言传统融入佛教,让作为西域文化的佛教成为君主德治的体现。这样,中原地区的佛教存在和昌盛就成为对统治者以德治国的支持。
唐初,这种将祥瑞与统治者相连的修辞出现在中国僧人的写作中。当傅奕在朝廷上攻击佛教的时候,明槩和尚作表回应:他先赞扬了三皇五帝的德行,指出了他们包容、善教和仁慈的好处;然后介绍了早期中国佛教的历史,根据介绍,汉明帝在甘泉宫梦到了一个巨大金人,于是他派秦景到西域去访道;接下来,明槩称赞了唐朝的建立者,类似的祥瑞吉兆也在他们身上显现,而他们也愿意为佛教护法。[82]
在中古中国,佛教和非佛教文献中都将鹦鹉描述为一种善言且智慧的鸟。许多故事赋予了它们正义、慈悲、忠诚和孝顺的品德:这些都使鹦鹉能够协助断案和服务众生。王仁裕所作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这么一则故事:杨崇义是一个富有的长安人,他家世代富庶,财产超越了王公。他的妻子刘氏虽然貌美,却与邻居李弇私通,他们想要设计害死杨崇义。一天杨崇义醉酒回家,刘氏和李弇将他杀害并埋在了枯井中。家中的奴仆都没有发现,只有一只鹦鹉立在堂前架上。刘氏杀害自己的丈夫以后就派仆人去四处寻找他,并到官府报案说丈夫失踪,可能已经被人杀害了。府县的官吏就去捕贼,他们逮捕了许多仆人,对他们严刑拷打,但还是找不到线索。后来,这些官吏去杨崇义家调查,堂前的鹦鹉突然开始叫,问它便说杀害主人的凶手是刘氏和李弇。官吏逮捕了刘氏和李弇,依刑处死。玄宗皇帝惊叹鹦鹉的智慧,下诏封鹦鹉为“绿衣使者”。丞相张说甚至还作《绿衣使者传》,在京城广为流传。[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