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第1卷/总第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德国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

(一)德国高等教育类型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结构同历史发展和中等教育层级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水平结构同高等教育的层次,如学士阶段教育、硕士阶段教育、博士阶段教育,密切相关;而高等教育学位类型在某些国家同高等教育的高校类型,如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工业大学等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德国高等教育类型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2018/2019学年,德国共有高等教育机构426家,其中有120家私立高校。在所有高校中,应用科技大学和大学占据了主体地位,分别有216和106家,其他学校主要有艺术学院(52家)、行政管理学院(30家)、神学院(16家)、师范学院(6家)(见表1)。德国的师范教育是融入普通高等教育的,所以只有德国南部才设有专门的师范学院。

表1 德国高校类型与数量

1.高等专业学校

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在德意志区域就存在非常多的专业学校,这些专业学校没有类似大学的特许状,但是也是由君主(国王或者侯爵)所创立,在某个专业上进行教学。以柏林为例,柏林大学1809/1810年才成立,而在此之前,柏林已经拥有了各种专业学校:骑士学院(1765家)、军事学院(1701家)、医学院(1724家)、兽医学院(1790家)、艺术学院(1694家)、工程学院(1776家)、林业学院(1770家)、矿业学院(1770家)、商业学院(1791家)、建筑学院(1799家)。这些学院的学生大多以学习专门的知识或者技能为目标,部分学科同大学学科类似,甚至与大学的学科争夺学科的话语权。在18世纪,德意志区域矿业发达,因此矿业学院和工程学院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不仅是平民子女,很多贵族子女也去此类专业学院就读。亚历山大·冯·洪堡除了在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和哥廷根就读外,先后还在汉堡商业学院和弗伦贝格矿业学院(1765年)就读。类似弗伦贝格矿业学院的还有舍姆尼茨矿业学院(1770年)和克劳斯塔尔矿业学院(1775年)。

2.工业学院

在19世纪,德意志区域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学院(Technische Hochschule)作为法国工程师学院的一种变体,开始在工业教育和工程方面确立自己的地位。1815年,第一所工业学院在维也纳成立;1855年之后更多的工业学院开始登上高等教育的舞台,到1890年,共新建工业学院13所,占19世纪新建高等教育机构(38所)的1/3多。

虽然工业学院发展很快,在工程和机械方面有着自己的学科群,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类似大学的地位,其毕业生也没有学衔,只有毕业证书。经过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努力,在德国威廉二世皇帝的支持下,柏林工业学院在1899年百年校庆时,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即工程博士(Dr.Ing.)学位授予权,从而在法律上取得了同大学博士学位同等的权利。20世纪60年代,工业学院(TH)开始改名为工业大学(TU),仅有少数高校保留了工业学院的名称,如著名的亚琛工业大学(工院),但是从国家认定层面讲,它是一所大学。

3.师范学院

在1900~1945年,德意志区域新建了62所高等学校,大部分是专业学院,其中5所农业工业矿业学院、11所艺术学院、4所经济学院、2所神学院,2所大学,其他的都是师范学院(Paedagogische Hochschule)。自1922年波恩师范学院起,到1936年止德意志区域创建了诸多师范学院,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的扩张,对中小学师资有极大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魏玛共和国时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人非常重视中下层民众子女的教育问题,把培养教师的任务从大学的哲学系转到单独设立的师范学院,其中作为普鲁士教育部部长的贝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师范学院也蓬勃发展,但是许多师范学院以教育学院或者教育系的名义融入了当地的大学。2018年,德国仅有6所师范学院尚存。

4.应用科技大学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民众的教育需求非常高涨,而当时的高等教育系统接纳学生数量有限。因此,1968年,联邦德国各个州达成共识,在大学和工业学院之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校教育转型为高等教育,成立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为学生提供工程、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受教育机会,重视实践教学,颁发等同于大学学位的Diplom(FH)学位。虽然在实践中,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会受到来自公务部门的不公平对待,但是在企业或者市场化比较充分的行业因贴近实践而备受追捧。

“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以来,应用科技大学对学制改革最为热心,按照“博洛尼亚进程”中学士-硕士二分法,大部分应用科技大学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单一的受歧视的带有FH标识的学衔过渡到同大学完全等同的两个层级的学衔。在2018年,德国学生总注册人数为2844978人,其中大学1782173人、艺术学校36086人、应用科技大学1026719人。后者占总注册人数的1/3多,由此可见,应用科技大学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的1/3以上份额。就专业来看,就读于应用科技大学的以经济、法律和社会保障方向最多,占40%;其次为工程学,占35%;之后是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等学科方向。

5.总合高校

1971年,德国第一家总合高校在卡塞尔成立(Gesamthochschule Kassel),它融合了当地的造型艺术学校、师范学院、工程师学校、高级经济学校。这所学校试图在一个系统里为大学学生和应用科技大学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这类高校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最多,先后成立了5所。除了这类新建的总合高校外,巴伐利亚州某些大学也提供应用科技大学方式的学习机会,只不过是融入大学课程之中的。1980年后这类高校改名为总合大学(Universitaet-GH),在一所大学里,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不同类型的毕业证书。其特点是在一些学科内,将综合性大学本硕一体的学制和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放在同一所高校中,入学条件也采取上述两种大学的要求,即进入传统大学学习需要的中学毕业文凭(Abitur)和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必备的技术学校毕业文凭(Fachabitur,又称Fachhochschulreife)。专业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学生在结束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可获得相当于应用科技大学毕业文凭的Diplom I,之后,可入职场工作或是继续第二阶段的专业学习。第二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可获得相当于综合性大学毕业文凭的Diplom Ⅱ。2002年,卡塞尔总合大学改称为大学,一年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所有总合大学完全改名为大学,把应用科技大学方向的学习打包到两家应用科技大学中。总合高校完成了历史使命,基本上全部转变为综合性大学。

6.远程高等教育机构

在总合高校的框架下,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于1974年成立了哈根远程总合高校,2003年改称哈根远程大学(Fernuni Hagen),目前是德国唯一一所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具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它在德国共有45个教学点,2014年注册学员达88168人,共有职工1824人,其中教授79人。授课专业齐全,只是没有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以靠材料自学为主,但是也有单元式的课程讲授;有10%左右的学生为全日制学生,另外有40%左右的定时制学生,他们都需要参加各种讨论班来学习。远程大学毕业生可以获得正规的大学学位。目前主要授予毕业生学士、硕士学位。学校里所有的系都拥有授予博士学位和让毕业生取得在大学执教资格的权利;除此之外,哈根远程大学也提供职业的或者个人进修的部分学习。目前,哈根远程大学是欧洲大学协会的成员并且获得了三个著名评审组织的认可:德国认证、证明和质量保证协会(ACQUIN),FIBAA和AQAS。

7.职业学院

1974年,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框架下,由巴登-符腾堡州奔驰公司、博世公司和劳伦士电器公司三家倡议的新型高校形式在斯图加特诞生。两年后巴登-符腾堡州称之为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1975年,其毕业文凭获得联邦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部长联席会议认可;1993年巴登-符腾堡州认定职业学院文凭同应用科技大学的文凭等值。1997年,这一文凭获得欧盟的承认。截至2008年,共有10个州49所职业学院。随着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的扩张,2009年,按照美国加州大学系统的分地办学模式,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改制为巴登-符腾堡州双元高校,拥有9个校区,650名教授和34000名学生,拥有超过10000家合作企业,一跃成为该州规模最大的高校。[3]目前有两个联邦州的职业学院是公立的,有五个联邦州的职业学院是国家承认的非公立学校,有些联邦州的职业学院融入了当地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这一类型的高校,其特点在于实践和教学的紧密结合,研究项目和教学内容大多来自实践;学生既是企业学徒又是学校学习者;毕业后基本上留用企业。

1995年,巴登-符腾堡州颁布的《职业学院法》确认职业学院属于第三级教育范围,所提供的教育等同于应用科技大学中的一种学习。学生以双元制模式在校和企业学习三年后,可以获得应用科技大学等值的文凭。巴登-符腾堡州的这一决定在当年9月的各州文化教育部部长联席会议上得到了承认,由此职业学院的高等教育地位得到了整个德国的认可。职业学院是一种采用双元制模式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在巴登-符腾堡州,主要的教育伙伴是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而在德国的其他联邦州,双元制高等教育则是融入原有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逯长春,2014)。以不来梅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学生不仅需要在企业接受培训,同时也需要注册当地的高校,进入相关的双元制专业就读。这一模式的目标在于:培养熟悉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实践并且有相对较深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型、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二)德国的学位和证书

德国学位制度跟德国的高校类型相比,更加复杂。1999年“博洛尼亚进程”开始以后,德国高校传统的学位制度向本硕博三级学位制度转变,但是德国高等教育属于联邦州独立管理的事务,在联邦州内,各个高校自我管理,学位制度混乱而又复杂。

德国传统的第一级学位并列的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明,各类硕士学位证明,大致分为硕士和文科硕士,大师证书,类似于硕士学位的国家考试,这些可以被笼统地称为第一级学位(杭州大学中德翻译情报中心,1991)。博士虽然属于学位系统,但是德国教育体制下的博士培养一般不被视为学习的阶段,而是被视为工作的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撰写教职资格(Habilitation)论文阶段,时间上类似于今天博士后教育,但不是博士后教育,也被视为工作的阶段,是为了获得教职资格进行的研究过程。

博洛尼亚进程实施以后,德国引入了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的划分,但是也保留了传统的学位类型。

(1)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明(Diplom FH)。传统上,德国高等教育学位最低的为文凭(Zeugnis),主要是指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文凭(Diplom FH)。“Diplom”一词源于希腊语的Diploma,原指写字板,现特指完成学业后所获得的文凭。本科学习一般需要3~6年,通过各科考试和完成学位论文。应用科技大学既有理工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化学工程,也有文科类专业如社会工作、应用心理、语言翻译等。所以Diplom FH不能翻译为理科学士,只能翻译为“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明”。

(2)硕士(Diplom)学位证明。在综合学术型大学和工业大学,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和论文,可以授予硕士(Diplom)学位证明,适用于理科、工科、经济学和社会学某些专业(如心理学)。Diplom一般翻译为“硕士”。

(3)文科硕士(Magister)学位证明。“Magister”这个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教师”,它曾经作为所有系科的最高学位和全权高校教师的职业称呼,与博士头衔毫无差别。到了17世纪时,它只作为教师的职业称呼,而到了19世纪中叶,这个词在德国消失。1957年以来,文科硕士(Magister)作为人文及社会科学硕士学位,重新被引入当时的联邦德国,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综合学术型大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法律和部分经济、社会等人文学科的学历文凭是Magister/Magister Artium(M.A.)。

(4)博士(Doktor)学位。博士学位是德国的最高学位,一般分为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工学博士、理学博士等。凡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可以在德国大学申请攻读博士学位(Promotion),通常不需要进行考试。但前提条件是申请人必须成绩优秀,还必须先找一个德国的博士生导师,称为Doktorvater或者Doktormutter。博士生导师向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建议论文题目,或者接受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建议的论文题目。与中国不同的是,德国的大学没有“博士点”的概念,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可以是博士生导师。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时间取决于研究课题,一般来说需要两年至五年的时间。

在最近的改革中,德国部分高校引入了美国式的机构化博士培养方式,弱化导师个体的作用,强化导师组的作用。在招生和毕业方面增加了集体考察的部分。同时培养过程中也重视课程的作用。德国高校中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工业大学以及部分新批准的应用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莱布尼茨研究所是没有博士授予权的,它们只能同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由高校授予博士学位。

(5)大师(Meister)证书。德国艺术和音乐院校的教育方式相对独立,一般是“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它们毕业的学历文凭一般授予文科硕士(Magister)或者大师(Meister)证书。类似于硕士文凭。

(6)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1999年博洛尼亚进程开始以后,德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了新的学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均提供学士和硕士课程,授予学生学士(Bachelor,简称BA)和硕士(Master,简称MA)学位。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是独立的、具有职业资格的高校学位。学位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规定,并经德国高等教育认证基金会委托机构的认证。学生所修课程按照欧洲通用的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ECTS)计算,30个学时为1个学分,一个学期共30个学分。学士学位的学习时间为三年至四年,共180~240个学分,以掌握职业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主。硕士学位的学习期限为一年至两年,共60~120个学分,以传授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培养科研、实践能力为目的,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个方向。学士和硕士毕业时都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同一学校连读的学士和硕士总共学习时间不得超过五年。

(7)国家考试(Staatsexamen)。国家考试不是学位,而是德国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专业性考试。学习医学、法律、药学、兽医、牙医、食品化学或者欲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通常以参加国家考试来结束大学学业。国家考试委员会(Staatlicher Prüfungsausschuss)主导考试。由于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常常会担任国家公职,因此学业和考试的内容要由相关法规加以规定。一般分为两次考试:第一次国家考试通常是理论考试,类似于大学里的大学结业考试;第二次考试是大学学习结束之后的一个考试,主要是在有职业针对性的、实用的培训阶段结束后举行的国家考试。德国国家考试类似于传统学位制度中的硕士(Magister)阶段考试,非常重要,但是不属于学位系统。

(8)教职资格(Habilitation)。教职资格不是学位,而是德国大学培养大学教师的一个固定流程。在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原则上他必须寻找一位教授进行辅导并撰写一部大论文,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由此具备成为教授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最近的改革中,部分德国高校取消了教职资格这一限定性条款,博士毕业就可以获得被聘任为教授的资格。

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学位类别为大学、工业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新制学士和硕士(BA、MA)、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书(不含BA和MA毕业文凭)、高校毕业证书(不含教师国家考试、BA和MA)、教师国家考试、博士五类。

如表2所示,在1975年,117301名毕业生中,毕业生三大主体为教师国家考试、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书、高校毕业证书,人数分别为40349人、31865人、33669人,博士毕业生为11418人。到了博洛尼亚进程开始的1999年,全部毕业生为221696人,毕业生两大主体为高校毕业证书、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书,人数分别为99287人、70126人,占比分别为44.8%和31.6%。到了2017年,全部毕业生为501734人,最大的主体为新制学士和硕士,为388743人,占比77.5%;第二大主体为教师国家考试的44248人,后面是高校毕业证书和博士,而应用科技大学毕业证书对应的毕业生则不到10000人。

表2 德国授予学位类型的人数统计(1975~2017年)

续表

如表3所示,2017年德国高校毕业的学生总数为501734人,其中女生占了一半,为255038人;而在所有毕业生中间,外国留学生占比10.5%;学士平均毕业年龄为23.6岁,硕士平均毕业年龄为26.1岁,而教师国家考试对应的平均毕业年龄正好位于中间,约25岁,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为30.6岁。

如表4所示,2017年,德国毕业博士生28404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毕业博士生最多,都在4000人以上。2017年撰写教职资格论文的总人数为1586人,同样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州的人数最多。

表3 2015~2017年德国毕业生学位类别

表4 2015~2018年德国博士学位和教职资格的人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