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入门:胡塞尔的认识批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现象学的影响

为了使更多人阅读和了解现象学及本书的内容,此处对一些相关思想史料予以简要介绍。

胡塞尔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于1882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他开创的现象学在当代哲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广泛的影响。胡塞尔一生笔耕不辍,共留下了4万多页的手稿及相关出版著作,给人们留下了高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资料于二战前转存于比利时的卢汶档案馆。这些遗稿经整理后陆续出版。截至2018年,可以见到的有42卷的《胡塞尔全集》,此外还有档案4卷、资料9卷。已有的这些出版物有3万多页的内容。其余遗稿仍在陆续整理出版中,研究者可以在胡塞尔档案馆的网页上看到出版计划和相关的文献目录。

胡塞尔的著作被翻译为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波兰语、汉语、韩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目前已翻译出版的中文译著数量居首位,共35册(按最后一版计近1.6万页)。涵盖《胡塞尔全集》共22卷的内容和非全集的《经验与判断》。今后几年,从倪梁康主持的《胡塞尔文集》翻译项目和计划来看,还会新增全集另外15卷的中文译著。相关的研究著作有一部分也被翻译为了中文。

胡塞尔现象学开端于他的著作《逻辑研究》。1900年,欧洲哲学史上有两个具有象征性的重要事件:一是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去世,二是胡塞尔出版了其现象学开端性著作《逻辑研究》。前者试图颠覆西方道德思想和传统价值,揭示蒙蔽于神学和道德之下的人的脆弱性和劣根性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危机。为此,人们也将尼采视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而后者却仍然坚信严格的科学可以满足最高理论的需求并使人的行为受到纯粹理性的更规范的支配。这一努力显然与其他现代西方哲学家有根本不同,所以,胡塞尔更应该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胡塞尔也认为哲学家需要继承的是传统哲学家的精神和情怀。就这一点而言,胡塞尔的确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

《逻辑研究》出版几年后,现象学才逐渐在哲学研究领域产生影响。后来,演变为波澜壮阔的现象学运动。这些影响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仅采用倪梁康和方向红的总结,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现象学及胡塞尔现象学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影响:“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现象学从一个哲学家的构想变成了一个学派的研究纲领,从一个德国地方性的理论变成了一个横跨几代学者的世界性哲学运动。胡塞尔开辟的这片现象学土地孕育出了海德格尔、舍勒、伽达默尔、萨特、梅洛-庞蒂、勒维纳斯、德里达、利科、马里翁等一批哲学大师,如果没有他们,20世纪的哲学一定会黯然失色。正是由于几代现象学家的努力,现象学在对意识、存在、自我、他人、时间、空间、感知、直观、理性、情感、欲望、价值、自由、身体、世界、历史等重要哲学问题的研究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他们前赴后继的批判,现象学才从意识哲学转向存在哲学,进而完成语言学转向、人类学转向、身体转向、他者转向、神学转向等等。现象学的这些成就与现象学对历史传统和现实问题的回应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产生出一连串的方法论变革和理论性突破,如现象学还原、存在论还原、本质直观、范畴直观、生存论分析、解释学循环、被给予性理论、解构主义等等。这些变革和突破逸出哲学,已经或正在向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精神病学、护理学、建筑学、物理学、基因工程、人工智能、艺术等学科领域渗透并对这些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由此催生出新的交叉学科,如教育现象学、社会现象学、存在心理学、艺术现象学甚至物理现象学等等。”[3]

除上述相关文献可查阅到的“影响”之外,中文读者还可以参阅当代学者德尔默·莫兰(Dermot Moran)为《现象学:一部历史的和批评的导论》中译本(2018)所写的序言中的相关介绍。在此特要补充的是胡塞尔现象学对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哥德尔(Kurt Gödel,1906-1978)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受到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1917-2003)的关注。此外还有很多影响,不一一而具。

20世纪前半叶现象学传入中国,自1978年以后,国内掀起了现象学研究热潮,研究队伍逐渐扩大,研、译著作不断问世。相关历史可参阅张庆熊的回顾。[4]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现象学研究及胡塞尔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此类研究的重镇,多所大学成立了与现象学相关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