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漫思: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旨在聚焦难点、聚焦基层,通过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充分认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末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直接检验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也对此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念、内容、手段、机制等各方面的现代化,为巩固基层文化阵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全面破解基层文化建设难题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把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增加,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一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二是面向基层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三是由于缺少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仍较突出,总量不足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存,难以发挥出整体效益。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统筹利用资源,促进共建共享,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第三,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夯实文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路径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也是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责任主体。要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全面加强和提升。要实事求是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把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上来。一要加强统筹协调。基层文化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如组织部门的党员教育、宣传部门的社区教育、广电和新闻出版部门的农家书屋、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科技部门的科学普及、农业部门的农技推广、工信部门的农村信息化、司法部门的普法教育、卫生部门的计生指导、教育部门的校外学习、工会的职工书屋、妇联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以及财政、民政、规划、住建等部门。各市、县(区)应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乡镇(街道)应成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公共文化体育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二要科学规划,明确标准。在全面掌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存量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衔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根据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当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制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并严格按标准组织实施。三要制定计划,扎实推进。各地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先难后易,难易结合,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高质量和如期完成。

二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在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问题,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加大基层各部门各行业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综合利用和统筹利用。一要整合利用设施资源。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不搞大拆大建。在乡镇(街道)层级,对尚未建成的文化站要进行集中建设,对尚未达标的要提档升级。在村(社区)层级,主要是盘活现有存量,依托村部、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同时,要加强文体广场建设。针对近年来广场舞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需求快速增长,而城乡文体广场建设相对滞后的实际,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相协调的文体广场,以满足群众日常文体活动需求。文体广场要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等,有条件的可搭建戏台舞台。二要整合利用服务资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建在基层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职能定位上强调统筹和综合。要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做到人、财、物统筹使用,实现基层农家书屋、应急广播室、农村电影放映室、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等统筹管理和利用。

三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方法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一要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内涵、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建设。制定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设置具体服务项目,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根据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不断增加中心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完善服务项目,实行“订单”服务和错时服务,使之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适应和符合基层群众的需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可设立小型的村(社)史馆、民俗馆、乡贤馆或其他小型专题展览展示馆,彰显村(社区)的文化特色。鼓励和支持草根艺术家、民间艺术传承人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立艺术工作室、艺术传承点和服务项目,开设公益性培训班。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结合当地党委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根据实际条件,做好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法治教育以及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在基层打造一个方便群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二要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评价标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价值导向、文化审美,通过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举办艺术展演月等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力作,加大对农村民间文艺和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完善公益广告共享体系和县级播出机构集中供片平台,做好优秀公共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展示工作,增加基层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分别以市、县级图书馆和县级文化馆为龙头,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将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将具备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文化馆分馆,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四要加强流动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手段,鼓励和引导省、市、县级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送书送戏送展览下基层等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高雅艺术进社区、书香系列等特色活动,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使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让基层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

四是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推动,探索建立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第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围绕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设施良性运转、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鼓励群众参与建设管理。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第三探索社会化建设管理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运营。

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攻坚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加大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省级财政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经济薄弱地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区予以奖励。对老城区和经济落后乡镇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上级财政要予以重点扶持。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文化惠民卡、消费券等方式为困难群众及基层群众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2人的要求,做到定编定岗、专职专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由“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设立不少于1个由政府财政购买的公益性文化岗位。鼓励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支持乡土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名人、优秀群文团队发展,建设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三是开展督促检查。各地要把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群众评价与需求反馈机制。同时,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群众满意度较差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促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服务效能的不断提升。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