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肃政治
1643年皇位之争中,多尔衮虽然没有得到皇帝宝座,但由他和济尔哈朗共同出任摄政王,他仍然是这场政治博弈中的胜利者。与过去相比,多尔衮的地位获得大幅提高。毕竟多尔衮最开始不是一旗之主,就地位而言,不但受到两黄旗诸王的压制,而且还排在代善、多铎、阿济格之后。现在他却一跃成为摄政王,虽然排名在济尔哈朗之后,但已经可以执掌决策大权,触摸到清朝的最高权力。随后他的一系列整肃,则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1.杀宗室稳定政局
在当时,继位大事虽定,使会议之后的形势暂时缓和,但潜流涌动,余波未平。面对年仅六岁的幼帝,主弱臣强、亲王辅政的政治格局,很多帝室贵胄被帝位的争夺勾起的野心,远非一场会议能够彻底浇灭。很快,就有两位王爷试图搅起一场新的风波。一位是大贝勒代善的次子硕托,一位是代善的孙子、亲王萨哈廉的袭爵长子郡王阿达礼。顺治继位后仅两天,他们二人就筹谋废黜幼帝顺治,拥立多尔衮为帝。二人联络了很多人,包括内大臣和宫廷侍卫,又先后两次找大贝勒代善密谋。代善一直很不喜欢这个儿子,甚至曾想杀掉他,多亏努尔哈赤保全,他才得以活命。此时代善坚决反对这二人的阴谋,并告知多尔衮。多尔衮自然也早就知道二人的意图,当初阿达礼曾亲自找到多尔衮说:“王正大位,我当从王。”显然二人想重演当初皇太极依赖年轻贝勒的拥护得以即位的历史。但多尔衮不为所动,也没有明确表态。当接到代善的质问时,多尔衮立即命令将二人抓捕法办,裸缚至衙门,定性为扰政乱国,以叛逆论罪,并当场缢杀。硕托的弟弟瓦克达、阿达礼的弟弟勒克德浑也受到牵连,被革去爵位、开除宗室。多尔衮处理此事的果决、威猛,不仅洗清了自己,也大大震慑了铁血彪悍的满洲宗室、勋贵,多尔衮由此表现出自己维护既定政治格局的决心,进一步缓和了与两黄旗将领之间的关系,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铁腕执政的强硬作风。
如果说处死阿达礼、硕托时多尔衮还表现得比较公允的话,几天后在另外一件事情上的杀戮,则使多尔衮专断的一面表露无遗。
当时沈阳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之前曾有人投匿名帖,阴谋陷害镶黄旗固山额真谭泰,这个匿名帖被公爵塔瞻母家高丽妇人获得,她将这件事告诉了家里的包衣达哈纳。达哈纳则立刻将之报告给其主公塔瞻及谭泰本人。谭泰、塔瞻于是向多尔衮等诸王禀报,多尔衮等令法司审讯。高丽妇人供称匿名帖是宗室巴布海家的太监给的。巴布海乃努尔哈赤庶妃所生之子,虽未封王,亦为宗室。此时,多尔衮认为既然巴布海夫妇及其子阿喀喇造匿名帖,陷害谭泰,就应该按律处死。代善等诸王听了,皆认为人命关天,如此轻易将宗室之人杀掉有点过分。多尔衮则说:“此而不诛,后患难防。”很坚决地将巴布海及其妻、子缢杀。巴布海家产被籍没,一半入官,一半给谭泰。与此相关的塔瞻之母、为巴布海妻隐讳之蒙古妇人、不承认曾给高丽妇人匿名帖之太监均遭弃市。杀掉阿达礼、硕托师出有名,且此二人为宗室晚辈,而巴布海则为多尔衮的同父异母弟,以往努尔哈赤、皇太极也曾惩治兄弟子侄,但多为圈禁至死,因此,这次事件让人们体会到多尔衮令人生畏的狠辣果决,这是代善、济尔哈朗等旗主亲王所难以做到的。之后根据多尔衮的意思,摄政王下令,从此以后,诸王不得再管六部之事,即使部务有错,也不得置喙,否则严惩不贷。多尔衮开始将宗室诸王从国家行政体制中进一步排斥出去。
2.斥政敌,加号“皇父摄政王”
面对多尔衮的咄咄逼人,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难以应对,顺治元年(1644)正月,济尔哈朗表示,此后自己的排名应在多尔衮之后。嗣后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二王者,或有记档者,都要先报告睿亲王,公文文书也要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应照前例行,这意味着济尔哈朗放弃了摄政之权。此后,多尔衮作为清朝的最高统帅,挥师入关,进入北京,并指挥大军平定全国。到这年十月,顺治帝车驾入京后,举行登基大典,清朝入主中原梦想成真。此时多尔衮功绩之盛进一步增强其地位之尊崇。同时,济尔哈朗降为信义辅政叔王。史载:“郑亲王等议上摄政王仪制,视诸王有加礼。”当初共同辅政且排名在多尔衮之前的济尔哈朗已经不得不率众给多尔衮上摄政王仪制了,地位变化之大,可想而知。至1645年,多尔衮加“皇叔父摄政王”之号。1646年,以国家印玺信符储存大内,调用不便,移至多尔衮王府。1647年,随着江南等地平定,多尔衮干脆以豫亲王多铎为辅政王。随后,多铎等人提议,由于多尔衮身体不好,应免除向皇帝下拜的礼仪,于是,“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行停止”。1648年冬,多尔衮加“皇父摄政王”之号,地位尊崇已极。多尔衮这一系列的行为,被认为是其夺位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3.分化两黄旗大臣
多尔衮的专权跋扈,更集中地体现在他对肃亲王豪格的无情处理上。豪格作为太宗长子,自幼跟随祖父、父亲打天下,战功卓著,不仅受皇太极倚重,也极受太祖努尔哈赤喜爱。太祖晚年时,豪格已经爵封贝勒,可见祖父对他的喜爱。父子二人受到倚重,这种实力也成为皇太极后来争得汗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豪格与多尔衮年龄相仿,叔侄二人几乎共同经历了皇太极时期所有的重大战事—征蒙古、征朝鲜、进掠明朝,特别是在松锦之战中克松山,俘洪承畴以归。帝位之争中,豪格虽得两黄旗将领拥护,但面对强势的叔父多尔衮,他知难而退,放弃争夺,转而忠心辅佐幼弟福临。豪格自领正蓝旗,又得两黄旗将领之忠心,实力强大,是多尔衮十分忌惮之人。1644年,有正黄旗将领何洛会告发两黄旗的大臣扬善等人拟与豪格为乱。为此,扬善等人被杀,豪格一度被削爵,后以军功复封。何洛会本属镶黄旗固山额真,是皇太极心腹,本应忠于帝室与豪格。但眼见多尔衮摄政大权在握,何洛会极力攀附,靠屡屡出卖两黄旗的宗室、将领,获得多尔衮青睐。不久多尔衮挥师入关,1646年初,豪格受多尔衮派遣,以靖远大将军身份统兵进攻陕西,很快击败李自成在陕西各处的余部,陕西全省底定,继而挥师南进入川。时张献忠占据四川多年,兵多将广,实力强大。豪格指挥鳌拜等人,避敌旁支,直捣张献忠所在的西充。张献忠猝不及防,所率大西军在清军冲击下四散溃败,张献忠本人也被射杀。清兵迅速占领四川各地,大胜而归。但豪格回到北京后很快被人告发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之弟吉赛,何洛会再次出面附会其说,由此多尔衮下令将豪格论罪圈禁,不到一个月豪格死于禁所。据载,当豪格即将被处置之际,幼帝福临曾拉着多尔衮的手,央求叔父不要杀他哥哥,但无济于事。豪格死后爵位被废黜,所属正蓝旗八旗部众也被多尔衮夺取、置换,多尔衮重施当初皇太极吞并正蓝旗之手段,将多铎的镶白旗划归自己,以多铎为正蓝旗旗主,并以镶白旗和正蓝旗各一半部众对调。豪格的王妃则被多尔衮纳为侧福晋,其子富绶亦险遭不测。当时,富绶等被叫到多尔衮王府中测试射箭,何洛会见了对人说:“见此鬼魅,令人心悸,何不除之?”好在多尔衮网开一面,没杀富绶。史载多尔衮与豪格之间有嫌隙,因而陷之于狱。然而,豪格比多尔衮大三岁,似应为儿时玩伴。多尔衮不顾豪格功勋,不顾幼帝劝阻,一定要杀王纳妃,夺其部众,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皇太极报复,特别是为母亲之死报复。但不管多尔衮如何费尽心机,终究无果。这一切布置停当后一年左右,他也死了。又过了一年,顺治帝追论其罪,对多尔衮掘墓鞭尸,以泄愤恨,这岂非是他对兄长豪格冤死的报复?而顺治没收多尔衮正白旗并夺回正蓝旗授予富绶,则是爱新觉罗子弟争夺八旗的又一次轮回。
随着自己的权势日渐稳固,除了整肃济尔哈朗、豪格等宗室诸王,多尔衮对当初那些与自己拔刀相向的两黄旗大臣也逐渐分化拉拢。1645年,两黄旗将领图尔格病逝。图尔格乃开国功臣额亦都之子,当初支持豪格继位。另一个坚决反对多尔衮的大臣是图赖,他被多尔衮派往浙江、福建,随博洛征讨南明,1646年病死军中。当初与多尔衮达成默契的索尼因屡屡维护顺治帝而开罪多尔衮,终于在1648年被治罪,发往盛京看守昭陵。而其他几位曾誓言力保顺治帝的两黄旗大臣何洛会、谭泰、巩阿岱、锡翰等都逐渐投附了多尔衮,为其所用。当初两黄旗大臣的联盟在多尔衮的打击下彻底瓦解,只余鳌拜一人。1650年,多尔衮患病,锡翰等人竟然强制将顺治帝送到多尔衮府上,迫其探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鳌拜因为见到却未能阻止这些人的“犯上”行为而受到处分。
多尔衮以铁腕整肃政治,打击政敌,虽跋扈嚣张,但若将这些做法置于清朝自皇太极以来皇权构建的过程中来看,它们实际上是延续了皇太极以来的政治轨迹,即削夺宗室诸王对八旗的控制权,强化皇权,将对八旗的管理纳入官僚化体制之中。表面上看,多尔衮自己控制三旗,进位皇父摄政王,不过是皇权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他死之后,控制八旗的主导权很自然地转移到皇帝手中,形成后世所谓“上三旗”。在这围绕着八旗控制权的几个轮回的政治斗争之中,努尔哈赤时代留下来的旗主日渐凋零,随着多尔衮等人的去世,旗主政治终告结束,对后世难以再有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