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上大清的权力巅峰
1.多尔衮地位的上升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母亲阿巴亥,即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乌拉那拉氏,英亲王阿济格为多尔衮同母兄,多铎为其同母弟。努尔哈赤去世前几个月,到温泉疗伤时,一直由阿巴亥母子相陪。去世前,努尔哈赤出于对阿巴亥母子的宠爱,准备将八旗中的三旗分给多尔衮兄弟,阿济格领镶黄旗,多尔衮亦在此旗。多铎则在正黄旗。
努尔哈赤去世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在兄弟三人中,与鲁莽的阿济格和稍显荒唐的多铎相比,多尔衮不但聪明伶俐,更是少年老成,深受努尔哈赤喜爱。现代有学者认为,努尔哈赤生前有意让多尔衮袭位。多尔衮在执政以后也曾明确表示过这种意思,认为皇太极得位不正。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属意皇位的原因。但目前的史料很难证明这一点。在先后将褚英、代善两位既定太子废黜后,努尔哈赤晚年极力强调要构建一种八王共治的政治体制,不再指定某一人大权独揽。而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附属于阿济格为旗主的镶黄旗,仅领整个旗一半的15个牛录,并非一旗之主。按照当时努尔哈赤留下的八旗析产遗训,正黄旗由多铎任旗主。所以多尔衮那时的地位其实不如阿济格、多铎。不过,经过多年的打拼,多尔衮最终成为摄政王,走向权力巅峰。这一过程,还要从他在皇太极时期的地位说起。
皇太极继立为大汗后,将自己的两白旗与两黄旗互换旗色,这样阿济格与多尔衮换为镶白旗,多铎在正白旗。他们兄弟三人与两黄旗的皇太极、豪格,两红旗的代善、岳托,镶蓝旗的阿敏、济尔哈朗,正蓝旗的莽古尔泰同为旗主贝勒。在皇太极一朝,围绕八旗控制权的政治斗争极其激烈,阿敏被惩处后,镶蓝旗由济尔哈朗掌管。莽古尔泰死后不久,其势力被彻底清剿,正蓝旗部众被收入皇太极手中,皇太极自己掌管两黄旗,派豪格掌管正蓝旗。或许是出于对努尔哈赤遗训的敬畏,抑或是八旗为旗主私产之观念太深,从后来的实际情形来看,皇太极对八旗的攘夺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维护着代善父子两红旗旗主的地位,同时对年轻的多尔衮兄弟三人一直采取笼络、交好的手段,没有动摇他们在两白旗中的地位。
实际上,正是皇太极的崇信与极力栽培,保证了多尔衮在后金-清政权中政治地位的不断攀升。天聪二年(1628),多尔衮、多铎跟随皇太极征伐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破敌于敖穆楞。因二人有功,皇太极赐多尔衮号“墨尔根戴青”,即“智者”的意思,汉语翻译为“睿”;给多铎赐号“额尔克楚虎尔”,并专门为二人获此封号设宴庆贺。实际上,当时的多尔衮、多铎一个年仅17岁,一个年仅15岁,谈不上有多大的战功。不久,皇太极又借故革去阿济格之爵位,将阿济格镶白旗旗主贝勒的身份转授给多尔衮,使多尔衮成为一旗之主,而其原因竟是阿济格私自给多铎做媒相亲,未向皇太极奏报。以如此细故将阿济格旗主的身份撤销,可知此时的皇太极对勇武却鲁莽的阿济格并不十分放心。从感情角度,他更喜欢多尔衮这个被他称为“墨尔根戴青”的弟弟。从此以后,多尔衮几乎参与了皇太极时期所有的政治变革与军事活动,地位不断攀升。1631年,皇太极设置六部,并以贝勒管理各部事务。其中,多尔衮管理吏部,德格类管理户部,萨哈廉管理礼部,岳托管理兵部,济尔哈朗管理刑部,阿巴泰管理工部。德格类去世后,由豪格接管户部事。虽然多尔衮等人在八旗中的地位远不如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但能够管理实际部务的这六个小贝勒,显然都被皇太极视为亲信。
1636年,皇太极称帝,分封宗室诸王,多尔衮晋封亲王,获得与代善同样的地位。从政治、军事上的作用来看,皇太极给他的机会大大多于其他人,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其他几次重要战争中,也都被委任为最高统帅,战功显赫,其实际地位与能力远高于代善、济尔哈朗。如崇德三年(1638),清伐明,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兵,贝勒豪格、阿巴泰副之;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兵,贝勒杜度副之,分道伐明。”多尔衮统兵一路下数十城、俘获数十万人以归。征察哈尔,多尔衮获林丹汗妻子、玉玺以归。第二次征朝鲜,多尔衮获朝鲜国王之子以归。至于数次伐明战争,多尔衮往往一马当先。甚至皇太极要修盛京至辽河道路,也“以睿亲王多尔衮、饶余贝勒阿巴泰董其役”。
2.功勋卓著,备受信任
十几年的征战使多尔衮功勋卓著,也使他获得日渐崇高的政治地位。1643年,皇太极去世时,努尔哈赤子侄辈八旗诸王健在的有掌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英亲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第三代的王爷则有褚英的儿子尼堪,代善的儿子满达海、硕托等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阿巴泰的儿子博和托、博洛兄弟。第四代宗室王爷有萨哈廉的儿子郡王阿达礼、勒克德浑等人。显然,阿济格、多铎是多尔衮的铁杆支持者,兄弟三人在八旗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以辈分、地位和军功而言,能与多尔衮抗衡的只有代善、济尔哈朗、豪格几个人。而即使在其他旗中也有不少暗中支持多尔衮者,如硕托、阿达礼等。何况代善在努尔哈赤时代就被废除了继承人的权利,无法与皇太极抗衡,此时更是年岁偏高,亦无法与多尔衮争权。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得以袭爵,但相对于努尔哈赤子孙一系,他属于“外人”,势力有限。唯有皇太极长子豪格既年富力强,又屡立战功,加上两黄旗将领的支持,实力较强。但皇太极生前并没有表现出立豪格为接班人的倾向,甚至没有给豪格独当一面的机会。在崇德年间,豪格曾因过错被皇太极处分了两次,一度被降爵为贝勒,并处以罚金。而且,豪格虽然比小叔叔多尔衮年长三岁,但每每出战,多由多尔衮、阿济格、岳托等人一起统兵,其位序无论按辈分还是制度,都在多尔衮之后。
由此来看,在皇太极的有意扶植下,经过18年的磨炼,多尔衮不但功勋卓著、地位显赫,而且位列名王,掌议国政。皇太极也曾直接对多尔衮表示:“朕爱尔过于群子弟,锡予独厚。”由上述可见,皇太极所言不虚。而多尔衮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太极的青睐,主要还在于他的智勇双全以及不懈努力。
1631年,皇太极问年仅20岁的多尔衮,要征伐明朝、蒙古和朝鲜,应该孰先孰后。多尔衮回答:应该集中兵力入关掳掠明朝,围攻京师,歼灭明朝救援军队,毁坏其军事堡垒,为以后进驻中原做长久计划,让明朝的实力逐渐消耗殆尽。这种战略与皇太极的构想非常接近,皇太极也认为攻伐明朝就像砍一棵大树一样,很难一下子砍倒,必须慢慢地、持续地砍,让其逐渐仆倒。也大概从这一年起,多尔衮开始统领一方,独当一面。
多尔衮有谋略,且英勇善战,几乎参加了皇太极时期所有的重大战争。他先后两次跟随皇太极征伐察哈尔部,参加了后金-清1629年、1631年、1634年、1638年的历次伐明战争。在战场上多尔衮披坚持锐,冲锋陷阵。1631年围攻大凌河时,明军火炮威力巨大,后金死伤惨重。多尔衮一直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以至于皇太极都担心他被明军火炮击中,责怪其他将领怎么不阻拦多尔衮。在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明清双方之间的厮杀更是昏天黑地,血流成河。多尔衮在战场上仍是往来突击,勇猛向前。此役他身负重伤,皇太极赶紧命人将他换下。多年以后,多尔衮对投附清朝的洪承畴谈起此事时仍心有余悸,他表示很钦佩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的排兵布阵,只有在与洪承畴的交战中他才受伤如此严重。顺治七年(1650),年仅39岁的多尔衮英年早逝,或许也与他在战争中留下的创伤有直接关系,甚至多尔衮无子可能也与此有关。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无子之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多尔衮觊觎皇位的野心。
3.性格坚毅,沉稳睿智
多尔衮英勇善战,且不惧险战恶仗,在战场上敢于攻坚犯险,其性格也必然是有主见、敢于斗争、刚毅强硬的。这种性格一旦用到执掌国政方面,那么这个人必然表现得志向远大、多谋善断,足以成为一个团队的主心骨。明末清初的西方传教士卫匡国就曾这样评价多尔衮:“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了平民百姓的爱戴。”
但多尔衮有主见、勇于犯险克难性格的另一面,是刚愎自用、威福自专、咄咄逼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另外,虽然皇太极对多尔衮兄弟三人极力笼络、扶植,使他们为己所用,但多尔衮他们是真心顺从、忠于皇太极的吗?他们从内心深处又如何看待皇太极呢?
至少有一件事会让多尔衮兄弟三人终生难忘,那就是他们母亲的死。多尔衮、多铎当时虽尚年少,但目睹了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残酷事实,从感情角度必是痛彻心扉。他们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事业已经渐成气候,不用亲自上阵拼杀,所以多尔衮与多铎一直环绕父母膝下,未受过任何挫折。特别是努尔哈赤临死前,一直在养病,始终与他们母子相伴。他们习惯了这种富贵傲气的王子生活,却在突然间遭遇父母双亡的横祸。父亲离世尚可理解,毕竟已经久病在床,但风华正茂的母亲也转瞬即逝,这对他们在精神、心理上的打击难以言喻。以多铎为例,世人都说多铎为人荒唐,或许确有其事,至少,他在皇太极时代确实表现得非常逆反。一次皇太极受贺,群臣想尽办法进献名贵礼品,唯独多铎竟然送给皇太极一匹瘸马。面对不以为然的幼弟多铎,皇太极也无可奈何,只得哈哈一笑。当皇太极去世后,多铎跪求多尔衮承袭大位。多尔衮摄政期间,多铎率军南征北战,打下大半个中国,战功之著无人能出其右,极大地支持了在朝中摄政的多尔衮。与鲁莽的阿济格和不羁的多铎相比,多尔衮则表现得更为沉稳有城府。他并不公开与皇太极敌对,至少能够隐藏内心的感情,通过沙场征战,屡立功勋,以表现出顺从,从而取信于皇太极,通过向皇太极妥协换取自己政治地位的上升。
然而,摄政之后,多尔衮曾表示,自己才是太祖努尔哈赤所定的接班人,皇太极继位属于夺立,也有现代学者认同此论。此事尚无史料依据,姑且不论孰是孰非,但多尔衮口出此言,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他对皇太极极为不满的心态。这种心态甚至影响着多尔衮执政后对皇太极遗留政治势力的清算和整肃,影响着顺治初年的政治整合。
还有一件事更能展现多尔衮通过妥协把控政治局面的能力。如本文开头所述,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为什么在那样紧张的情况下最终竟还能达成一致呢?为什么两黄旗的将领竟然敢以武力威胁代善、多尔衮等宗室诸王?按照清朝的规矩,以下犯上必然是死罪,但事后竟然没有人为此受到追究。事实上,这场会议前一天晚上,多尔衮已经与两黄旗将领索尼见面了。《清史稿》记载:“太宗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虽然索尼明确表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但现在的学者指出,这次见面时,实际上多尔衮与索尼很可能已经在“排除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的可能性”方面达成了默契。第二天,局外人的横眉冷对甚至舞刀弄枪不过是谜底揭开前的精彩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