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园讲通鉴:西汉兴衰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章 汉帝国拉开决战匈奴的序幕

上回把汉武帝一辈子打的仗大致串了一遍,重点讲了打南越、打西南夷、打东越、打朝鲜。

这些战争跟打匈奴都没法比。为什么呢?因为打这些地方,大汉帝国都是有绝对优势的,基本是有胜无败。而匈奴不一样,可以说,一直都是匈奴欺负大汉帝国的。就连刘邦亲自带兵去打匈奴,都打不过,被困白登山,差点回不来了。后来,他竟然想把亲闺女嫁给人家,以讨好匈奴。这招还挺管用,用和亲的办法,维护了与匈奴的和平。后来的皇帝们,一看老祖宗都用这个办法,也就用这招用上瘾了,特别是大汉和盛唐。

刘邦死后,匈奴大单于冒顿就更不把大汉帝国放在眼里了,派使者给吕太后捎信来,颇有挑衅之意。

吕太后勃然大怒,要发兵匈奴。她妹夫樊哙要求太后给他十万兵马,他去把匈奴给灭了。

季布在旁边看不下去了。这个季布就是当年那位催刚化柔,好几次差点杀死刘邦,又投奔刘邦的季布。他说:

樊哙可斩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太后,依我看,高祖皇帝那么英明神武,都打不过匈奴,你能灭匈奴?你的意思是不是你比高祖还牛啊?前面,秦朝要不是把兵力都用于打匈奴,陈胜能壮大起来吗?樊哙,你说你安的什么心?

太后啊,匈奴不就是夷狄吗?咱用不着跟他们较劲吧?

吕太后一琢磨:有道理。好,季布,先帝没看错你,咱让着他们。

于是,好吃好喝,大汉把匈奴使者招待一番,还派了使者带着重礼回访冒顿。冒顿也不好意思了,双方继续和亲。

后来,有一次匈奴右贤王带兵渡过黄河来侵扰,当时汉文帝刚刚即位,他派灌婴带着八万五千大军把匈奴打了回去。

冒顿也不想全面开战,就派使者过来解释说:那是右贤王擅自行动,请多原谅。还有,我们匈奴刚灭了月氏,兼并了楼兰、乌孙等,现在实力还是很强的。

匈奴对大汉是连哄带吓唬。汉文帝当然更不愿意打仗,他以黄老治国,讲究“清静为天下正”,能不打仗尽量不打仗,于是对使者说:好,回去告诉你们大单于,咱们继续和亲。

不久后,冒顿死了,换上他儿子老上单于,而这时汉朝内部出问题了。

汉文帝送一个宗室公主出塞,去给老上单于做阏氏,要有随行的宦官。当时,选中了一个大宦官,叫中行说。中行说不乐意去,可是,管这个事的非让他去不可。

最后,中行说放下一句狠话:

必我行也,为汉患者。——《史记·匈奴列传》

如果一定要我出行的话,我必定会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到了匈奴那边,中行说就投降了老上单于,竭尽全力挑拨离间,破坏和亲。他也很有才能,把大汉这边一些先进的治国理政经验也都传授给老上单于;大汉朝这边怕什么,哪块比较薄弱、哪块好打等,他也都告诉了老上单于。

结果,公元前166年,大汉和匈奴打了一次大战役。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大军,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三百里远的雍甘泉,才撤回去。

这可把汉文帝吓够呛,因为,他调兵遣将应对匈奴入侵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满朝挑不出几位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可靠的将领。从当时的记载看,他用的那几位将领,只有栾布有些名气,其他的几位都不知名。

汉文帝很着急。有一天,他经过郎中署,就是郎官们办公的地方,看见里面有个老头,六十多岁,气质不凡: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怎么还做郎官啊?您是哪里人?

老郎官赶紧施礼:微臣叫冯唐,我爷爷是赵国人,那还是秦朝以前呢,他是个带兵的将领。后来,我父亲做过代国丞相,于是举家搬到了代国。

汉文帝:噢,那您是名门之后啊!这样说来,有个人您肯定听说过吧?

冯唐:皇上,您说哪位?

汉文帝:李齐。我听老人们说,当年巨鹿之战时,张耳能坚持那么久,主要是靠赵将李齐给撑着,这人太厉害了。

冯唐说:李齐。我知道,我父亲跟他有交往。不过,他也不算太厉害,李牧、廉颇那才叫真厉害。我爷爷跟李牧是朋友,跟我讲过他们的很多故事。

汉文帝很高兴:太好了,您快给我讲讲。

于是,冯唐讲了一通。汉文帝听入迷了,拍着大腿说:哎呀,这才是名将啊,真是太厉害了。我手下要是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就不必为匈奴担忧了。

汉文帝话音未落,冯唐立马说了一句: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皇上您手下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您也不知道用啊!

汉文帝的脸,一下就黑了,一甩袖子,走了。

随后,他又让人把冯唐叫到了宫里。汉文帝问他:您怎么就知道,我手下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也不用呢?

冯唐回答:皇上,我给您举个小例子。比如,原来有个太守,就是在边境云中郡的太守,叫魏尚。魏尚是一个很会带兵的将领,也跟李牧似的,财散人聚,有一丁点好处都跟手下士卒分享,所以能得士卒死力,战斗力很强。匈奴打过几次云中郡,都败得很惨。但是,魏尚他自己对士兵没有赏罚权,要赏谁、罚谁,都得上报朝廷批准。而朝廷这边,相关的规定又都非常苛刻,往往是赏的没几个,罚的一大片。甚至,因为一次魏尚上报战功时虚报了六个,他就被罢官了,还坐了一年牢。这样,名将根本没办法施展才能。

当年,李牧为什么行?那是因为: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也就是说,赵王允许他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他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冯唐给汉文帝上了一课,就跟前面张释之给汉文帝上课一样,讲得入情入理。汉文帝听着不住地点头,虚心接受。随后,汉文帝立即重新起用魏尚,也把冯唐提拔成车骑都尉。

张释之给汉文帝上一次课就能升一次官,冯唐给汉文帝讲完这次课,也升了官。因为有这个共同点,所以司马迁把他俩放在了一个传里——《张释之冯唐列传》。

可惜的是,冯唐接下来没有张释之那么幸运。虽然被提拔为高级军官,但是,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且,汉文帝朝一直没有大的战争,中间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那次也没怎么打,到了汉景帝时也没有对外的战争,都是以和亲为主。等到汉武帝又要打匈奴时,要找能知兵带兵的宿将,才又想到他。这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干不了了。本来很有才能的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建功立业,所以,后来的读史之人都为他惋惜。

话说,到了汉武帝即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3年。这年边城马邑的一个土豪聂壹,通过王恢上书汉武帝,献上了一条引蛇出洞、诱敌深入的计策,来打匈奴。

年轻的汉武帝非常兴奋:好!这主意不错,我早就想攻打匈奴了,要一雪我曾祖父刘邦被困白登山的耻辱。

不过,他也知道匈奴很强大,事关重大,必须慎重。于是,他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大家议一下,看看聂壹的谋略怎么样,打还是不打?

当时,有两个主要的大臣,也就是之前带兵打闽越的大行令王恢和大农令韩安国,各执一词,王恢支持打,韩安国反对打。两人你一言我一句,辩论了一大通。最后,汉武帝跟田蚡等重臣又商量了一下,决定:打!

于是,这年六月,汉武帝动员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及周边,同时派土豪聂壹做间谍,去忽悠匈奴大单于:大单于啊,我痛恨大汉朝,热爱匈奴,我带着人已经起义了,把马邑拿下了,估计汉朝那边很快就要派兵过来镇压,您赶紧带兵先过去接管吧……具体怎么说的,史书不可能写太细。最后这个大单于,叫军臣单于——老上单于的儿子、冒顿的孙子,他真信了,带着十万大军就奔马邑而来。结果,过了边境线,进入了汉朝这边之后,走了百十来里,一个人影也没有。

军臣单于正犯着嘀咕,手下人来报:大单于,大事不好,我们刚抓住了一个汉军的尉史,说他们在马邑有伏兵三十万,咱们上当了,快撤吧!

军臣单于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等会儿……这个……我琢磨琢磨。确实上当了,赶紧撤!另外,把那个尉史带过来,好吃好喝好招待。他是上天派来的救星呀!就这样,匈奴大军全身而退。

埋伏在马邑的三十万大军白忙活了。中间,王恢带着三万人,埋伏在边塞附近,是打算在匈奴进了马邑后,断其后路,打后面粮草辎重的。所以,在匈奴撤兵的时候,他是有机会跟匈奴开战的。可是,那样的话,就不是只打粮草辎重了,就成了跟整个匈奴部队打了。

拿自己三万弟兄,打匈奴十万主力军,那都得搭进去啊!可是,不打吧,这是我提议的事,朝廷又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无功而返,肯定是死罪啊!怎么办呢?

王恢一时很难决策,最后一咬牙:得了,有罪我自己受吧,掉脑袋掉我一个人的,不能把三万弟兄的命都搭上。于是,他带兵回来了。

汉武帝勃然大怒:军人就是打仗的,能怕牺牲吗?我发动数十万大军,即便不能实现原来的战略构想,哪怕你打一个小仗,我也好跟天下人交代啊!你一仗没打,置我于何地?

最终,王恢自杀。

王恢自杀了,反对打匈奴的韩安国就升职了,成为御史大夫。一年多后,田蚡得怪病死了,韩安国成了代理丞相,他算是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

韩安国是个有故事的人,都有什么故事呢?这里简单讲讲。

最早“七国之乱”的时候,韩安国是梁王刘武的手下,是他率兵挡住了吴王刘濞的大军,战功卓著。随后,梁王刘武骄傲自满,进进出出的排场都跟天子一个规格了,把汉景帝给惹恼了,窦太后也很生气。

刘武有点害怕:韩安国,你看怎么办呢?

韩安国说:没事,大王,我去劝劝太后和皇上,应当没什么大问题。

于是,韩安国跑到长安,先找到长公主刘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刘嫖哭诉了一通:长公主,您可能还不知道,现在皇上和太后正误会着梁王呢,嫌梁王搞得排场太大了,超规格了。其实,梁王这么做,是有他一番良苦用心的。他就是为了让世人都看看,太后和皇上多么宠着他,多么疼他,皇室多么团结一心。可是,他听说,太后和皇上不理解,他就特别委屈,天天哭,连饭都不吃了,我们都看不下去了,都跟着哭……

韩安国一边说一边哭,弄得长公主刘嫖也跟着掉泪:行了,我去跟太后说说去。

窦太后最听这个大闺女的话,又最疼小儿子梁王,一听这个情况,立马找来汉景帝,一家子把话说开,和好如初,梁王更受优宠了。韩安国也得了一大堆赏赐,名显于世。

不过,人这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韩安国这人有个毛病,就是比较贪财。有一次,他因为犯法被关进了监狱。管他的狱吏叫田甲,是个酷吏,对韩安国严刑拷打。

韩安国说:你做这么绝,就不想想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

死灰独不复然乎?——《史记·韩长孺列传》

田甲说:要是再燃烧我就用尿浇灭它。

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两千石级的官员。死灰真就复燃了!

田甲一下子傻了,逃跑了,躲起来了。

韩安国把囚服脱下,换上官服,并不派人去搜捕田甲,只慢声细语地讲了一句话: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史记·韩长孺列传》

田甲不回来就职,我就夷灭你的宗族。

没过几天,田甲乖乖回来了,肉袒请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韩安国居然友好地对待他。

这是很经典的一个故事。

不过,这次韩安国是被朝廷直接起用的。梁王刘武跟他的关系,已经稍微差一点了,不那么宠信他了。刘武现在最宠信的人,事后证明是两个投机分子:一个叫公孙诡,一个叫羊胜。之前刘武想当皇太弟,就是这两人撺掇的,刺杀袁盎也是他俩的主意。朝廷派人到梁国追捕这两个人,刘武想包庇,把他俩藏匿在自己的王宫里。

当时,外面能搜的地方,朝廷来的人都给搜遍了,只剩下梁王宫了。怎么办呢?这时的形势非常紧张。

别人谁也不敢言语。韩安国必须出这个头,他又哭了。他哭着来找刘武:大王啊,我有话必须跟您说,不管您爱听不爱听,说完我就……去死。

刘武问:你这是干什么啊,至于吗?

韩安国说:大王,我问您,是之前的栗太子跟皇上亲,还是您跟皇上亲?

刘武说:当然是栗太子啊,人家那是亲生父子,兄弟当然要远一步。

韩安国说:那我问您,栗太子有什么罪过吗?您可能都说不上来吧。可是,他说废就被废了,说抓就被抓了,最后在牢里自杀了。有句老话,可能说得狠了点:

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史记·韩长孺列传》

虽有亲父,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凶残的猛虎?虽有亲哥哥,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凶残的豺狼?

您可千万不要高估了您在亲父、亲兄心中的分量啊!现在也就仗着您的亲妈太后还在,哪天太后不在了,给您来个大义灭亲,您也没办法。好了,我知道这话说得大不敬,我说完了,您现在赐死我吧!

刘武吓呆了,一把抱住韩安国,也开始哭:安国啊,谢谢你跟我说这么掏心掏肺的话,我听你的,马上就把公孙诡、羊胜交给朝廷。

结果,这两位顶着所有的罪名自杀了,这事就了了。于是,汉景帝和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几年之后,梁王刘武死了,换了他儿子当梁王,韩安国又犯法了,被免官。怎么办呢?送礼,给田蚡送了五百金,再次“死灰复燃”,入朝当了汉武帝的大农令。他带兵去打闽越,跟着一起打马邑之战。

马邑之战的第二年,就发生了田蚡要杀灌夫,跟窦婴当庭辩论的事。当时,韩安国两不得罪。田蚡很不满,退朝之后,把韩安国找来大骂一通。

韩安国一笑:丞相啊,您今天这个表现可不太好。您是丞相,是皇上的亲舅舅,跟一个失了势的人对骂,您觉得合适吗?您就应当说,皇上,窦婴说得都对,都是我不对,我对不起您的信任,我辞职。这样,您有面子,皇上也有面子,窦婴只要是要脸的,就得羞悔自杀,这多好啊!

田蚡一下子服了:有道理,我刚才真是太着急了,没想到这些。

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没干几天,就把腿摔断了,在家休养。结果,丞相被一个叫薛泽的大臣接任了。

之后,汉武帝没再重用韩安国。再后来,他在边塞带兵,病死军中。

韩安国在梁国时,提携过很多贤能之士,包括一个著名的学者壶遂,是司马迁的同事兼好友,一起研究修订律历什么的。司马迁非常钦佩壶遂的学问和人品,称其特别有才、特别低调、特别厚道。由此,司马迁对韩安国的印象也特别好,给他一个独立的列传,还称赞他:

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史记·韩长孺列传》

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有一颗忠厚之心。

决战匈奴的序幕已经拉开,而汉武帝不再重用宿将韩安国,他要重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