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备教手记
◎丁文宏
《桃花朵朵开》总给人美好的喻义,春天的桃红柳绿一直是人们描写歌颂的对象。王维《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吴融《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苏轼《送别》:“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白居易《大理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么,贾平凹先生是如何描写小桃树和桃花的呢?
《一棵小桃树》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被总主编温儒敏先生选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属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为一篇课内自读课文,位于宗璞先生写的应该重点讲读的借景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后面,这说明学生对这种文体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了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仔细阅读单元提示,可以发现,选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编者还提出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在文末的阅读提示中的要求更加明确:“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由此可见,编写者的意图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笔者以为,能够结合联想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读写结合,效果更佳。
要想教好一篇课文,首先要走近作者:贾平凹,生于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2015年,作品《老生》成为2014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之首。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贾平凹认为,散文要创造出一种意境,要将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交融到一体,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革”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贾平凹的散文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取材自由广泛,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他的散文题材,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和禁区,什么都可以写,这跟他的专业作家身份和名士风度的追求密切相关。二是文体自由,近似杂记。读了贾平凹《我的小桃树》,不仅为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者首先要独立阅读,先把教材读厚,才能真正吃透教材。
第一,读出积累:看看本文有哪些常用而又易错的好词,可以让学生写作模仿的佳句,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以便积累运用。
好词:(1)忏(chàn)悔;(2)矜(jīn)持;(3)服侍(shi);(4)猥(wěi)琐(suǒ);(5)苦涩(sè);(6)颤(chàn)抖;(7)血气方刚;
好句:文中有很多拟人句,要及时发现巧妙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它长得很委屈”“样子也极猥琐”,“委屈”和“猥琐”两个形容词,这里表面上是用拟人手法写小桃树的,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的。《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
文中的不少比喻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光。
第二,要读出发现: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作者是如何将“小桃树”和“我”融为一体的?
1.明确这是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用“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来暗合“我”的成长历程。
2.理清全文脉络结构。
关于全文结构,全文14自然小节,延边教育出版社的《(鼎尖)教案》分为两个部分,第1小节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配套教参《(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分为四个部分,笔者认可第二种说法,具体思路如下。
第1小节:文章开篇点题,交代写作缘由,表达怜爱深情。
第2小节:描写眼前实景,交代生长环境,表达复杂情感。
第3~8小节:插叙生长过程,联系作者经历,体现物我交融。
第9~14小节:再回眼前情景,状写拼命挣扎,体现顽强精神。
徐志耀老师在《〈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中认为可以这样分,可以把前两个小节合并起来,9~12小节为第三部分,13~14小节为第四部分。
一、(1~2)雨中哆嗦的小桃树引发“我”的爱怜。
二、(3~8)描写小桃树的生长经历。
三、(9~12)描写在风雨中零落的小桃树。
四、(13~14)描写在小桃树梢欲绽的花苞。
既然老师们都对本文的分段争议这么大,我以为,就不必让学生再拘泥于分段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正确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含义。
(1)“……孩子自有孩子的快乐,我竟将它(小桃树)忘却了。”本句中的“竟”是“竟然”的意思,表达的是自己忘却小桃树的一种愧疚之情。
(2)“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本句中的“竟”也是“竟然”的意思,但表达了作者看到小桃树萌芽后的惊喜之情,也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
(3)“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里的“竟然”表达的是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和奋力拼搏精神的欣慰和赞颂之情。
(4)“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这里作者连用两个可怜,表达了对历经风雨的小桃树怜爱之情。
(5)“……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联系前文看,这里的“可怜”表达的是没有人理会孤独的小桃树的一种不平之情和愤慨之意。
第三,读出自我。散文往往能表达真情实感,读了本文后,自己受到什么启迪呢?
1.俗话说得好:“逆境出人才。”“小桃树”在风雨中努力开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只有通过努力拼搏,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拥有更大的世界。
2.写文章如果能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一般的叙事散文更耐咀嚼,更值得品味。
3.我们也可以“什么树下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出你与这棵树的特殊关系。
可写“香樟树下我成长”,每个校园都有香樟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香樟散发出一香味,能有效抵制各种病虫害的侵袭,所以学生夏天在绿如伞盖的香樟树下读书乘凉,不用担心树上会掉下害虫,冬天在香樟树下,可以肆无忌惮地跳绳、踢毽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迪,一个学生,如果能像香樟树一样,能够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就一定能健康成长。
关于“我的小桃树”亲切的称呼的梳理:
1.第1小节:“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表示对小桃树的特殊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由来已久的。
2.第2小节:“……看我的小桃树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表达对身处风雨逆境的小桃树的爱怜之情。
3.第5小节:“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为小桃树不被人理会而鸣不平。
4.第6小节:“……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说明我与桃树是有缘的:“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5.第8小节:“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写出了小桃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6.第8小节:“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是奶奶带给我们“仙桃”,桃核埋在土里,又“蓄着我的梦”,又是奶奶不同意将它砍掉,才保护了下来。所以“我对奶奶,对小桃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7.第9小节:“那花儿(蜜水桃花)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通过对比反衬,写出小桃树的低调,不哗众取宠的独立人格。
8.第13小节:“……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写出小桃树不轻易服输的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风貌。
只有与自己有特殊感情的人或事物,才能称为“我的”,如“祖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因此,《我的一棵小桃树》全文八次在“小桃树”前加上定语“我的”,这就表明,“我”在身世上、情感上、性格上,完全与小桃树融为一体、难舍难分了。八次“桃树”中,七次用了“小”加以限制,更能突出我对这棵桃树的喜爱之情。
第四,读出疑问。要知道一个深刻的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第2小节:“伫窗坐下”能否改成“临窗坐下”?为什么?
可以,因为“伫”是长时间的站立。如“伫立”。原文前后的语意产生了矛盾,修改后更为贴切。如改成“伫立窗下”,也是可以的。
2.“无奈何”能否改成“无可奈何”?为什么?可以,因为“无奈何”属于生造词语,习惯上只有“无可奈何”这个词。
后来,查阅《贾平凹精品散文选》,证实我的怀疑和修改是正确的。有了这样的备课准备,就不用怕学生质疑了。
3.根据文章写以物——“小桃树”喻人——“我”的特点,关于奶奶去世的描写可否再作些浓缩?笔者以为,只需一笔带过即可。
4.《一棵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下面把两篇抒情散文进行比较阅读。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属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都遵循“形散而神聚”的创作规律,“一切景语皆情语。”由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天壤之别,因此在构思上大相径庭,在写法上也是小同大异,“流诸笔端而后喻”,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有助于弄清这两篇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等学生很茫然的问题,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立意。
两篇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点。
二者都着力描写了植物的外在形象
《紫藤萝瀑布》浓墨重彩地刻画美丽藤萝的悦目外形:“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然后从细部刻画:“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一棵小桃树》却着力刻画了一个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形象:“我的小桃树在风雨中哆嗦……枝条已经慌乱”“老了许多”“瘦了许多”“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样子也极猥琐”“被猪拱折过一次”“开得太白了,太淡了……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真的是让人同情,引人怜爱,难怪作者用了数个“可怜”来形容。
清楚交代特定的历史背景
虽然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不同,《紫藤萝瀑布》写于一九八二年五月六日;写了美丽的古藤萝的“毁灭”:“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笔者以为,读懂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有助于全面理解文章。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宗璞“文革”前的短篇小说《红豆》曾在“文革”中受到不应有的批判。“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紫藤萝瀑布》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不久病逝,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讲清这一点,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下文是有益的:“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嘛!
回到《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在“文革”中,19岁的贾平凹被推荐上大学,成了幸运儿。“我”一直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然而繁华的西安城带给他的是陌生和恐慌,产生了一种更深的自卑感。“一看见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昏了”,甚至不敢过马路。“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在连一直呵护小桃树、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深感懊丧和愧疚。在挫折中,“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可见,作者也同小桃树一样,历经磨难。
表现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藤萝不屈的精神让作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棵小桃树》中写道:“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身下去,又千百次挣扎起来……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从小桃树的顽强精神中同样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两篇文章有五个方面的不同点。
文章结构大相径庭
《紫藤萝瀑布》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写紫藤萝设置了悬念;下面详写紫藤萝的美丽诱人,略写紫藤萝的被毁情况;接着写道:“紫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最后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呼应开头,结构非常严谨。主要写受到紫藤萝的精神的鼓舞而产生自觉的行动。
《一棵小桃树》开头交代写作缘由,然后描写风雨中的现状,中间具体回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最后又回到现实风雨中,写小桃树的精神,让自己树立信心。
写作方法迥然不同
《紫藤萝瀑布》这篇优美散文以小见大,一线贯穿。文章以“我”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抒写赏花之情到惜花之感,再到思花之悟,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理的启迪。
《一棵小桃树》明暗线紧密结合,以明线——小桃树的成长历程,来映衬暗线“我”的成长经历,以达到物我交融的目的。
思想感情天壤之别
《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美、被毁、再生是为了阐发一个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应当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自奋自强。要人们像保尔所说的一样“赶紧地、充分地生活”,文章最后写道:“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由此可见,“景语现真情,落笔而后喻。”
《一棵小桃树》以“我的小桃树”为自豪,赞颂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含蓄地揭示一个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修辞手法异彩纷呈
《紫藤萝瀑布》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拟人有“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稀落的花朵“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着什么。”形象地写出遭遇不公待遇的人们的提心吊胆的神态;比喻有“紫藤萝瀑布”“生命的长河”“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通感如“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各种感觉气官,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传达给了读者。
《一棵小桃树》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品风格各有千秋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是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乃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冯友兰之女。她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童年时代。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与作文准则。宗璞犹如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色纯而香远,作品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她的这篇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一棵小桃树》的作者贾平凹,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他的童年生活是坎坷的、成长是艰难的。贾平凹认为,散文要创造出一种意境,要将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交融到一体,“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因而作品中既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又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
综上所述,《紫藤萝瀑布》是以紫藤萝为描写抒情的意象,《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为描写抒情的意象,从对比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两篇文章之所以是小同而大异,完全取决于不同作者的不同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不同的作品构思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有了以上的充分准备,对本文的教学就会胸有成竹了。拟用两课时完成,实现读写结合。
第一课时:阅读指导课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结合快速阅读课文,找到好词好句。
2.交流需要积累的好词,并说明原因,包括造句;分享对重点句子的赏析结论。
(生源较好的班级,对好词的积累可以省略)
3.分小组结合文中旁批再次阅读课文,寻找“我”与小桃树的共同点,体会状物抒情、托物言志散文的写作特色。
4.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句式:“从课文的第几小节的描写可以看出,我是一棵_______的小桃树。”
5.分男女生竞赛(选题讨论):
(1)自己读了本文后所得到的收获,推荐代表班级交流。
(2)《一棵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点,请举例说明。
6.质疑: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难以理解。
7.如果生源情况较好,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进行当堂练习,及时讲评。
8.小结:这既是一棵先天不足的孱弱的没有人理会的可怜的小桃树,又是一棵坚强不屈的小桃树。
9.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学习:
我是一棵小桃树(丁文宏)
我是一棵小桃树,历经坎坷不含糊。
先居沟壑无人问,后居城池经风雨。
绽放一群花色白,结成满树果毛肤。
树人一致情真切,意味深长感悟殊。
第二课时:仿例写作课(略)
(丁文宏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