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到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把脉

自从跟老师学了脉诊方法以来,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太太把脉。

把脉是中医的基本功,老师说早上起床活动前病人的脉象最能反映身体状态。之后的脉象受各种活动的影响准确度降低。

倪师云:仲景脉法用得最多的是浮、沉、迟、数。浮脉、数脉为阳脉,沉脉、迟脉为阴脉。

初学脉诊之人要从这四种脉象入手,仔细去体会和感受它们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经验了,阳脉再去感受大、动、滑、数;阴脉再去体会涩、微、弱、弦。这几种脉之间的差别就更细微了,需要不断反复多练,最重要的是要多摸,而且最好有不同的病人让你摸。

但在开始学习时,一定要多摸“常脉”,也就是正常人的脉。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倪师常讲,中医是研究健康的医学。它研究的是健康,是常人在健康状态下身体的各种表象。先有健康的观念和标准,你才知道什么是不正常、不健康、乃至出现临床症状。

西医不一样,它是专门研究病的医学,以至于忘了健康人是什么样的。

倪师常说,中医应该尽快为人类建立中医自己的健康标准,而不能依靠西医的体检标准。

大家知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西医把它称为“亚健康”。西医认为“亚健康”不是病;而中医认为只要不是健康人就要开始动手调理,开始纠偏。否则等到偏太多了再来动手,代价太大。

上医治未病,这是中医的一贯理念。

关于中医的健康标准,我们留到后面来讨论,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脉诊的学习方法。

我学脉法是从把自己的脉开始。早晚躺床上时是最好时机。先要调息,凝神定气,用心去感受寸、关、尺三部脉搏跳动的力量,常人一息四到五至为正常。

感受什么叫做不浮、不沉、不迟、不数。把自己的脉后再把儿子的脉做对比。三岁一下的小孩,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岁左右,六至为平脉,如果家有老人在把老人的脉,老人的常脉较为和缓,一息三-四至很正常。

这三种脉对比下来你会发现脉搏跳动的差别非常明显。

我太太的脉比较起来感觉就是“沉、迟”,缓而无力,一派阴脉表象。

在我初学脉诊那个时候,也就是刚刚去BJ看中医回来。我发现她的右寸脉基本摸不到,左寸脉沉迟,一息三至,双尺脉也是沉缓,关脉倒是左右都有。

开始时每天给她摸脉还做记录,看变化。

学脉诊那段时间我是见人就抓来摸脉,三个月左右下来自我感觉“浮、沉、迟、数”几种脉象辨别已经准确,开始做阴阳脉的细微辨识,这就比较难了,因为病人太少,没有很好地对比。

学脉诊自我感觉进展还比较快,,这和我练了几年太极拳有关系。

我觉得初学脉诊者可以学习太极站桩心法,每天站桩。

我以前每天会站桩半小时,坚持过几年,所以对力量的感觉比较敏锐。

太极讲究“叶不粘身,蚊蝇不留”的境界,对学习脉诊很有帮助。

倪师说,会切脉只是下工,脉诊只是辅助。因为倪师五术皆通,是望诊高手,脉诊确实是辅助。

最近我听朋友说他认识一个水平很高的中医,看病不让病人开口说话,仅靠切脉就开处方,两三分钟就看一个病人。找他的人还很多,一张处方几十味药。

有没有这种高人?也许有!比如传说中的山西高手梁秀清,他边摸脉边画图,诊完脉图也画完,病人身体哪里有病,哪里有肿瘤,哪里做过手术,图上都画得清清楚楚。不需要病人开口。但据说梁老诊脉时间至少20-30分钟。也不是2-3分钟就能搞定的。

现在很多伪高手不是正统中医,世人愚昧,还当他神乎其技,高人现世。

用倪师的话说,这是乱枪打鸟,治不好病的。

仲景医圣也非常擅长望、闻、问诊,脉诊只是对前面诊断的确认,如果脉诊不合就还需要做详细判断,找出问题。

几个月来几乎每天早上的摸脉,让我对太太的脉象了然于胸,从开始的六脉不全,到现在基本正常,这个过程的变化如果可以画出来就很直观。

这中间也有反复,有变化,但总体趋势由阴脉转为阳脉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左寸脉从无到有,由弱慢慢变强,可以看见用药的明显效果。

但我总觉得还是有点不对,她右寸脉点偏内侧,往内关方向下移大概半寸(同身寸),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临床症状有中气不足、容易累、容易疲倦的表现。

右寸脉主气,主肺。是否由于长期土不生金,肺脏功能低下造成这种脉象。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

倪师喜欢把心和肺的关系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和水箱。水箱坏了势必造成发动机过热,动力下降,甚至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