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日中為市」是說到了太陽在天上正中的時候,設置了交易的市場。
「致天下之民」,「致」,意義不穩定,若說中文不夠精確,此字就是一個例子了。「致」有相反兩義:其一是由現居的地方到遠方去;其二則剛相反,是由遠方來到身邊,即招致。此句用的是第二義,指各方的物件都到我身邊來。但下文「致遠以利天下的「致」字,意義剛相反,卻是要到遠方去。「致天下之民」,是說招致天下的人民來此市場。市場位置不變,人則從各方而來。
「聚天下之貨」,從天下各地運來不同的貨物,聚集在市場裡。
「交易而退」,你交給我,我轉易給你,互通有無,完成貿易,然後大家才離開。
「各得其所」,「所」是所需,即各人得到所需要的物件。
「蓋取諸《噬嗑》」,大概是從《噬嗑卦》得到靈感而創設市場制度吧。
古代原始的「市集」,是以物易物的。捕獸者有鳥有獸,未必有魚、未必有米糧;耕田者有米糧,未必有魚、未必有鳥獸。如果互不交易,則耕種所得米糧多過所需;反之捕獸者,獸肉多過所需。這不單止造成浪費,也不能夠滿足生活所需。因此人人把勞力生產所得到的多餘物資,運到市場來交換自己所沒有的資源,以己所有,易己所無,於是皆大歡喜,大家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這是貿易最初的階段,但這種交易有缺點,就是大家以貨易貨,如何定多少的問題就大了,而且也不方便;若別人不換你的貨,你便無法換到自己想要的貨;所以後來發明了貨幣。可能中國最初用海邊的貝殼作貨幣,後來改用黃金、白銀、銅為貨幣。印製的鈔票,是要到宋朝才出現的,稱為「交子」。地球上最早發明鈔票的國家是中國。有了貨幣,大家就可拿貨幣選購貨物。這就改變了交易的方式。周朝時,從遠古的一種市場發展變成三種市場:朝市、午市、夕市。這是三個不同階層的人在不同的環境進行交易。現在則只是「日中為市」一種,是從《噬嗑卦》得到靈感的。
第一眼看《噬嗑卦》,便覺得這個卦不順眼,不對稱,不平衡。中間最礙眼是第四爻。若第四爻是陰爻便順眼了,但這爻卻是陽爻,似堵塞住了。想像若此卦是「口」,下面是下唇,上面是上唇,裡面是牙齒;但牙齒中間有額外的物件,口中堵著物件,人便感到不舒服,要盡量設法咬碎它或吐掉它。因此,這個卦可看圖明義,有東西令「口」不能合,便要用牙齒咬嚼。「噬」是吞噬,也是咬嚼的意思;咬至口能合上,就是「噬嗑」。由此意義引申,事情不順當,有阻滯,若能把此阻礙事物消除,事情便「合」了。引申其義,最初有不同意見、不同想法,因此彼此不合,通過「噬」,彼此的矛盾利益終於得到解決,便可以合在一起了。最初是異,後來是同;最初是離,後來是合。若引申下去,人通常都有這種想法,自己的貨物是寶貝,別人的貨物是賤物,交易時總要壓低別人貨物的價錢,抬高自己貨物的價錢,於是彼此有矛盾,不能完成交易;但到最後,大家經過討論商量,最終解決矛盾,於是便可以交易了。交易必然矛盾重重,但交易卻是不可或缺的;口中有東西而不弄走會痛苦萬分,一定要弄走,因此到最後,終於解決矛盾。這個想法令人們要思考,怎樣讓大家的貨物都有比較公道的價錢,讓彼此的矛盾利益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於是由立場想法不同(異)而趨於同,大家對交易滿意,各得其所。這是市場交易背後哲學理論的根據。
《噬嗑卦》
再從卦象來看,《噬嗑卦》的「上卦」為《離卦》,即太陽在上,即日中之時;「下卦是《震卦》,主動。甚麼在動?可能是人群來往移動,也可能是貨物交換的變動。太陽在日中的時候,下面有很多人群在活動,在溝通、解決問題。這是古代市場的象徵。再進一步、更深一層來說,《震卦》本身的象徵是「大塗」,「塗」是「途」的古字,《震卦》是巨大的道路,因有道路,遠方的人能夠前來。因此,它有象徵自遠方而來的意思。如再引申,還可有其他更多意思,但都是後起之義,不大合理,我就不講了。於是通過《噬嗑卦》的卦義,和《噬嗑卦》在日中下面有活動的卦象,便可象徵市場交易的活動。這種市場,一百年前在中國很多窮鄉僻壤還有,叫「趁墟」或「趕集」,不過可能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貨幣購物了。鄉農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運來賣給別人,墟期可能是三日一小墟,五日一大墟,相信年紀大的人可能曾親眼見過「趁墟」吧。這裡講出了原始商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