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登幽州台[1]歌
陳子昂
【題解】
陳子昂(661至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出身富豪,少年好俠,十八歲始專致讀書。二十四歲在洛陽舉進士,參加對策考試,名列前茅,擢麟台正字。為人正直,不畏權貴。屢次上書武則天,指陳時弊,言詞甚峻切。曾遭冷遇,並受誣入獄。免罪後,隨軍征討契丹,參謀軍事,亦備受壓抑。解官回鄉,後遭迫害,再度入獄,自殞身亡。
陳子昂登上詩壇,提倡“興寄”與“風骨”,力矯齊梁“采麗競繁”餘風,為初唐詩歌革新運動的一員猛將。
這是陳子昂隨軍出征,被降為軍曹時所寫下的一首短詩。
【譯注】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2],
獨愴然[3]而涕下。
古之人在前已成為過去,
後來者如何我不可得知。
想那寬闊而久遠的天和地,
只能夠獨自垂淚獨自傷悲。
注释
[1]幽州台:即燕台,又名薊北樓。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所在今北京大興。
[2]悠悠:漫長久遠。
[3]愴然:傷感的樣子。
【賞析】
這首詩作者自寫胸襟,總共僅二十二字,體積很小,容量卻很大。
第一、二句,就時間流轉展示歷史進程,把視野引向遙遠的過去和漫長的將來,這是縱向拓展;第三、四句,就空間位置,展現周圍的一切,把視野引向廣闊而久遠的天和地,這是橫向鋪排。這當中,時間和空間都是無限的,而詩人及幽州台,則極為有限。在古人、後來者和“我”之間(古人——“我”——後來者),詩人深感人生短促。既見不到幾百年、幾千年以前的古人,又見不到幾百年、幾千年以後的後來者;在天、地和“台”之間(天——台——地),詩人嘆息人生渺小,既比不上天地的廣闊,又比不上天地的漫長。因此,登上幽州台,詩人只能獨自愴然落淚。這是詩篇所包含的一個方面的內容,可能與詩人在軍中的遭遇有關。但是,詩篇的內容並不僅僅局限於此。從另一個方面看,詩人登上高台,縱觀歷史,放眼天地,並非只是消極的興嘆,而是迫切希望在歷史上、在天地間,能夠幹一番事業。這是詩人積極進取精神的體現。
總的來看,這是一支壯烈的悲歌。它既有悲的一面,又有狂的一面,還是能鼓舞人心的。全詩所寄寓的思想內容,十分闊大而深長,甚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