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回鄉偶書[1]
賀知章
【題解】
賀知章(約659至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吳中四士”之一。武后(武曌)證聖元年(695年)進士,累遷太常博士。唐玄宗時官至太子賓客,授秘書監。天寶三載(744年)請為道士,歸隱鏡湖,不久去世。嗜酒,善草隸。與李白為忘年交好。
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八十六高齡始告老還鄉。其時,唐玄宗曾賦詩送行,文武百官也餞別於都門之外。〈回鄉偶書〉共二首,寫其還鄉時的感受。這是其中一首。
【譯注】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2]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小時候出門遠遊到老才歸返,
鄉音不曾變只是鬢角上了霜。
年輕人見了面個個不相識,
笑着問我這客人來自何方。
注释
[1]偶書:隨意書寫下來。
[2]鄉音:家鄉的口音。
【賞析】
少小離家,老大歸返,這是一種極為普通的社會現象。所謂回鄉詩,古往今來並不少見。但是,像這首詩一樣,寫得如此真切、生動,卻不易得。這是由於這首詩所寫並非一般的還鄉經歷,例如仕途失意還鄉時所受到的冷落與譏諷,或者榮華富貴還鄉時所表現的驕矜態度等等。這首詩寫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人生體驗。這是人人都感受得到,而又容易被忽視的體驗。詩人緊緊把握,並把它巧妙地描繪出來。因此,這首詩才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在這僅僅四句二十八個字的絕句當中,詩人描繪人生體驗,是經過一番精心安排的。
首先,關於題材的選擇與處理。從“少小”一直到“老大”,幾十年間可說的事和物難以計數,詩人只說“鄉音”與“鬢毛”,並依據其不變(“未改”)與變(“衰”)的特徵,將二者聯繫在一起,進行對比,不僅將一生所有概括其中,而且也在字裏行間流露出滄桑之感。平平常常的人生經歷——“少小離家老大回”,平平常常的兩件事——“鄉音未改”和“鬢毛衰”,經此組合排列,所包含的意思就不平常。這是詩人創作的一個巧妙之處。
其次,關於場景的設置。因為多年不曾還鄉,所見所聞,可以採入詩章的自然舉不勝舉,但詩人只說兒童相見時的情景,不及其餘。這是一個有趣的特寫鏡頭——兒童相見時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人為甚麼特別留意這一情景,並把它攝入鏡頭?這是因為它照見了人生,充分體現出從“少小”到“老大”的變化以及對於這一變化在心中所產生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偶然出現的場景,一瞬即逝,將它作為還鄉時主要的描寫對象,與“鄉音未改”和“鬢毛衰”聯繫在一起,其滄桑之感就更加濃厚。這是詩人創作的另一個巧妙之處。
由於以上的安排,這首小詩所寫就讓人如親臨其境一般,因而和詩人一起,共同領略此人生體驗。這就是這首詩與眾不同的原因。